每個人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珍惜糧食,杜絕浪費。糧食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糧食生產也需要時間周期,產量也要看天公作不作美。其實,糧食問題并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安全問題,它不會像其他的商品,少一點就以漲價手段來調節市場需求。糧食一旦少了,就會發生饑荒災難,危及人的生命,產生社會混亂。可見,糧食是個硬需求,糧食產量也是值得人們關注的重要問題。
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糧食產量大,同時消耗也大。而且,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確保糧食安全不僅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條件,還是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保障,更是確保國家繁榮的戰略基礎。由此可見,糧食安全始終關系著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事實上,糧食問題不止是我國分外重視,世界各國同樣不敢忽視。據科技日報消息獲知,人口正處于快速增長之中,預計到2050年將達到近100億人口,這意味著世界需要增加約70%的糧食產出(還需計算生活水平提高需求)。然而,在這不斷增長的需求背后,糧食價格可能出現上漲,有可能使部分人群陷入貧困,還有可能出現糧食不足導致的餓死狀況。另一方面,農業本身也正面臨著嚴峻挑戰,其中包括了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問題和耕地資源不足等壓力。
好在科技賦予了人類魔法,面對困境,創新科技總是會有解決辦法。據悉,由歐盟大的研究與創新計劃“地平線2020”資助的安塔爾項目開啟,旨在通過以農業數字革命工作來應對這些挑戰。目前,該項目正在著手開發智能
傳感器和大數據技術,這些技術可有助于維持精準農業與可持續農業發展之間的平衡。
傳感器的發展為人們解決了諸多困難。隨著智能化發展的推進,智能傳感器也逐漸在市場上流行起來,并開始運用在各行業中。智能傳感器是基于普通傳感器的功能上,添加了一定的編程自動化能力以及更多優化功能的傳感器,它帶有微處理機,具備采集、處理、交換信息的能力,是傳感器集成化與微處理機相結合的產物。
此番,該項目進行農業創新使用到了智能傳感器,而遍布在農場中的各類傳感器能夠收集更加全面詳盡的信息。除了附著在動植物上的微型傳感器、手持傳感器和散布在田野上的鵝卵石形傳感器,還有安裝在小型機器人上可自由移動的傳感器。這與傳統農業相比,先進的傳感器技術能夠跟蹤土壤濕度等因素,監測植物健康并檢測農場附近的動植物疾病趨勢,有利于提高農作物生產量。
除傳感器的運用外,此項目還運用到了大數據技術。大數據技術可以將傳統農業升級為精密農業。科學家通過收集整理大量數據,再使用人工智能對其進行分析,后得出“量身定制”的算法向農民提供準確建議。例如,確切的播種時間、灌溉頻率、肥料需求、適宜作物等信息。在大數據技術下,農民可以使用相應程序,通過計算機或手機跟蹤田中作物的實時生長情況,提前做出種植計劃,提高產量和收益。這也真正實現了農民不出門,便知田間事。
科技的發展和創新還在繼續,未來,人們還將使用衛星成像、無人機、熱成像和高光譜攝像機等設備來收集更多數據。農業中增加科技投入,可以提高產量,減少風險,并增強抵御氣候變化和價格波動等因素的能力。毋庸置疑,技術的發展,推動人類的進步,助人類渡過難關。相信在人們孜孜不倦的創新中,自然風險將不再威脅作物的生產和供應。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