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生鮮門店里,出現了一款不一樣的肉類產品——“植物肉”,也就是常說的“人造肉”。隨著“健康”漸漸成為年輕消費者飲食選擇的剛需,加之年輕消費群體對新鮮食品接受程度普遍較高,人造肉的市場潛力毋庸置疑。近年來,國內人造肉企業數量迅速增加,已有千余家企業進軍“人造肉”市場。
隨著人口上漲,對魚肉蛋奶的消耗量也相應增加。按目前速度,2050年時世界各地肉類及海鮮產量將翻一番。因此,肉類替代產品巨大市場需求引發資本狂熱。主打“健康”和“環保”概念的人造肉,是一種肉類替代品,近年來在國外市場十分火熱,并成為資本“寵兒”,在資本的助推下人造肉概念股和創業股層出不窮。
而國內市場對“人造肉”的認知缺口主要是在2019年正式被打開。先是2019年人造肉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并成為人造肉第一股。隨后,星巴克、肯德基、喜茶等公司都陸續推出過主打人造肉概念的產品。例如星巴克在中國推出一份新的基于植物的人造肉午餐菜單,餐飲巨頭肯德基在國內限時開啟了“植培黃金雞塊”公測,而喜茶推出以大豆蛋白為原料的“未來肉芝士堡”。
不僅有餐飲品牌的發力,還有商家、電商企業在躍躍欲試。去年中秋節期間,某商家推出了“人造肉”月餅,賺足了眼球。而今年端午節前,某電商平臺推出了“人造肉餡兒”粽子,五香牛肉味、咖喱牛肉味、黑椒丸子味等花樣翻新的口味,把人造肉捧成了“網紅”。除此之外,國內一些大型傳統肉制品生產商,也高調宣布進軍“人造肉”市場。
毫無疑問,在眾多資本的助推下,人造肉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大。然而,有業內人士表示,今年,受到特殊事件的影響,可能會成為“人造肉”行業發展的歷史機遇。但是“人造肉”還很難撼動傳統肉類企業的市場地位,能否走上大眾餐桌,走進千家萬戶,似乎“路漫漫其修遠兮”,非常難跨越的那道門檻則在于產品的價格、質感、形態以及風味口感。
對于中國市場來說,“人造肉”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在價格方面,受限于生產技術、工藝和成本等因素,“人造肉”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傳統肉類。在口味方面,要改變人們已習慣真肉的質感、形態、口味,在產品的質感、口感和形態上,還要多下功夫,尤其是如何提高擬真肉質感、口感,讓植物肉“好吃”起來。
目前,市面上的絕大多數“人造肉”產品為植物肉,主要以大豆蛋白作為原料,通過擠壓、拉絲、重新排序植物蛋白序列等工序,讓其擁有肉的外形和口感。也有企業自研“納米筋膜”技術,協助解決植物肉的筋膜問題,研發口感更好、更具嚼勁的植物肉產品。還有一企業使用先進的蛋白分離技術對蛋白水解度進行精準控制,同時通過分段式殺菌技術保證產品口感與口味。
當下,整個植物肉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看似處于風口,卻還欠缺一些“風力”,市場還要不斷創新研發新技術,提高產品擬真肉質感、口感。“人造肉”是未來“健康”和“環保”肉類替代品,機構預測到2040年“人造肉”市場份額將達60%。國內“人造肉”賽道才剛開啟,隨著行業參與者愈來愈多,未來“人造肉”走上國人餐桌,可能只是時間問題,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