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產品加工業近年快速發展,為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農產品加工不足和加工過度問題日趨突出,造成加工環節損失較多,影響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加工業質量效益提升。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促進農產品加工環節減損增效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農產品加工環節損失率擬降到5%以下,到2035年,農產品加工環節損失率降到3%以下。
近年來,我國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區域布局趨于合理,糧食生產連年豐收,有力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堅實支撐。據統計,2010年以來,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持續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過470公斤,遠遠高于人均糧食安全的標準線。其中,三大口糧大米、小麥、玉米的國內自給率平均在97%以上。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連年豐收、自給自足的背后,是我國糧食消費量的增長仍快于產量的提高,糧食生產和消費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與此同時,部分地區也出現耕地“非糧化”傾向,一些地方把農業結構調整簡單理解為壓減糧食生產,還有農產品加工不足和加工過度問題突出,造成加工環節損失較多,影響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加工業質量效益提升。
為此,切實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產品加工環節減損增效,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刻不容緩。日前,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促進農產品加工環節減損增效的指導意見》,旨在指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合理加工、深度加工、綜合利用加工,推進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等,實現減損增供、減損增收、減損增效,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筆者了解到,該《意見》明確指出,到2025年,農產品加工環節損失率降到5%以下。到2035年,農產品加工環節損失率降到3%以下。對此,該意見提出從六方面進行落實,包括加強烘干和儲藏等設施建設等;改進工藝裝備,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減損增效;推行綠色生產,發展綜合利用加工減損增效;強化標準,推進農產品加工創新減損增效等。
為了延長農產品供應時間,有效減少損耗,促進品質提升,加強綠色節能烘干設備和儲藏設備建設。另外為了提高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也為了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耐儲農產品可以重點發展烘干、脫殼、磨制等初加工,鮮活農產品可以發展預冷、保鮮、冷凍、清洗、分級等倉儲設施和商品化處理,實現減損增效。
為了進一步減損增效,提高綜合利用率,通過創新超臨界萃取、超微粉碎、蛋白質改性等技術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以及通過推進糧油類副產物綜合利用、果蔬類副產物綜合利用和畜禽水產類副產物綜合利用等綠色生產,防止過度加工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營養流失,并且有助于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提升加工層次和提高糧油綜合利用效率。
發揮標準的引導、規范和約束作用,有利于更好地促進行業高質量健康發展,意見指出要通過完善農產品加工標準體系、開展加工技術創新、推進加工裝備創制推動農產品加工創新減損增效。后,意見明確要求加強組織領導,通過強化統籌協調、政策扶持、宣傳引導,才能有效地保障農產品加工減損增效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