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們對水產品的需求也呈現出增長趨勢。但長期以來,水產品批發商作為連通上游水產養殖端和消費終端的“橋梁”,也面臨著進貨量如何把控的難題。隨著近年來冷鏈物流快速發展、冷庫建立起來,就有水產批發商表示,水產品進貨多、保質期短的問題不用擔心了。
從沿海地區喜食魚蝦貝類,到內陸地區依托江河湖泊的地理特征也對水產品有所偏好,都為我國成為水產品消費大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再加上近年來人們對品質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大閘蟹、小龍蝦等成為餐桌上受歡迎的食品,也促使我國水產消費增長。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20年我國每人平均消耗海鮮的數量或將達到36公斤。
但總體來看,相對于豬肉、牛肉這類日常生活中需求相對更為穩定的肉類,水產品行情和消費量的波動相對較大,這也使得水產品從養殖端到銷售端的流通過程中面臨重重困境。尤其是中間批發商更不敢大批量進貨,一是出于行情變化太快考慮,二則是水產品本身就不易運輸,在銷售端又講究鮮活性,一旦出現滯銷,水產品質輕則大打折扣、重則面臨死傷,無一不將給批發商帶來虧損,所以早前眾多水產批發商在選擇水產時往往會在數量上量力而行,利潤空間自然會有所壓縮。
不過,隨著近年我國冷鏈物流快速發展起來,在冷藏保鮮庫助力下,廣大批發商早前面臨的不敢大量進貨的難題也有了解決方案,位于江西上饒的余干農商大市場在如今就交出了一份搶眼的答卷。一般來說,節假日往往是水產品消費的好時機,據說余干農商大市場節假日水產品銷量就可以達到平時的兩三倍,而在水產供應量充分滿足市場需求的背后,是近年來該市場冷鏈設施的建設。
據了解,余干農商大市場作為全國大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之一。其2017年底完成數字化、智能化、標準化改造升級并重新開放后,除了形成農副產品加工分選包裝廠和倉儲、農村電子商務平臺中心等一系列功能分區外,還帶來了兩個萬噸級別的冷庫和冷藏車等冷鏈基礎設施。
而對于在常溫環境中保鮮期僅有一個星期左右的甲魚、龍蝦、螃蟹等水產品,冷庫能將其存活期限提升至一到三個月不等,這顯然利好于水產品,因此也為該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水產批發商帶來批量進貨的底氣。一水產批發商就表示,有了冷庫之后可以更放心的多拿一點貨,水產品質既有保障,進貨價格下去后利潤空間也就有所提高。
生鮮市場在近兩年的快速擴張有目共睹,新鮮更是眾多生鮮產品均離不開的主題,水產品的鮮活性在此背景下也是更加凸顯。冷鏈作為農產品保鮮、保質的重要硬件設施,其不僅將更好的使農產品受到消費者認可,在實際應用中也能看到其對農產品生產、批發、銷售環節有著重要意義。對于我國眾多的農產品聚集地、批發市場而言,加快建立規模化的冷鏈倉儲物流基礎設施也將更好的促進農產品產銷的發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