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古時行道曰糧,止居曰食。后亦通稱供食用的谷類、豆類和薯類等原糧和成品糧。簡單來說:糧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麥類、豆類、粗糧類和稻谷類等。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20%還要多、但耕地只占世界的7%左右,土地資源不足、水資源匱乏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糧食供求仍處于緊平衡狀態,民為國本,糧為民本,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據了解,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七連豐"。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形勢喜人。
但是在“量”大幅增長的同時,我國糧食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等環節,每年損失量達700億斤。大約相當于2億畝耕地的產量。其中:因蟲霉鼠雀造成儲糧損失400億斤以上;流通損失損耗逾150億斤;消費習慣誤區過度追求亮、白、精造成加工損失130億斤以上。
“舌尖上的浪費”更是驚人,請客吃飯講排場、比闊氣等不良消費方式,造成餐桌浪費價值達2000億元,折合食物約6000萬噸,足夠養活2億人,糧食產量的提高,并不代表著其增量是成正比的,如果我們浪費的比增加的還多,一減—扣,損失的更多。因此,愛糧節糧很重要,糧食儲藏安全亦重要,我國一直在降低其儲藏損失。
我國糧食儲藏綜合損失率降至1%
我國是世界產糧大國,也是糧食消費大國,做好糧食儲藏工作意義重大,關系軍需民食,也關系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傳統儲藏技術下,糧食貯藏、保管難度大,諸如麥子、大米、玉米等糧食很容易吸濕、呼吸旺盛,出現糧堆表層溫度高,加速糧食變質、發霉等現象。
千百年來,我國糧食供應經歷了短缺的歷史,糧食儲藏條件較為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十分重視糧食工作,經過幾代糧食人的努力,我國糧食儲藏技術及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糧食儲藏體系。我國在糧食收購、儲藏、運輸、加工、消費等環節取得了明顯的減損成效。
在糧食儲運環節,廣泛應用“機械通風、谷物冷卻、環流熏蒸、糧情測控”等儲糧新技術,推廣應用氣調儲糧、低溫和準低溫儲糧等技術,國有糧食儲備倉庫糧食儲藏周期綜合損失率降至1%以內,儀器儀表助力可不小。
護“糧”安 儀器儀表來助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AI等新興技術深入發展與應用的催動下,把新技術和大數據應用使用在糧儲方面,正成為糧儲企業深度改造傳統糧庫,節糧減損的重要發力方向;還可綜合應用了智能氣調、智能通風、
傳感器、射頻識別等多項技術,并且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深度改造傳統糧庫,節糧減損,讓糧食更加綠色、安全。
此外,采用自動控溫儲糧技術,通過檢測貯藏溫濕度,并進行相應調控來避免糧食劣變的目的。隨著儲糧科技的快速發展,低溫儲糧、內環流控溫等儲糧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另外,在糧食儲存環節加強科技投入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環節之一。通過在糧倉內安裝氣體傳感器實時檢測倉內氣體的濃度:通過磷化氫氣體傳感器,可以在熏蒸期間實時檢測磷化氫氣體的濃度;通過氧氣傳感器可以實時檢測倉內氧氣濃度,為低溫低氧儲藏提供依據,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等等。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儀器儀表保障糧食安全。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