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購物袋、外賣餐盒、一次性塑料吸管、礦泉水瓶等塑料制品在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由于過量使用及回收處理不到位等原因,也造成了嚴重的能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成為“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隨著國家相關政策推進塑料污染治理,“禁塑令”的落地實行,未來生物降解材料增長空間非常大,或將出現跨躍式增長。
礦泉水瓶、外賣餐盒、一次性塑料吸管等塑料制品主要是由有機大分子聚合物構成,這種成分在土壤中很難分解,降解的過程會產生有害物質,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資源。而大多數的塑料制品垃圾通過焚燒、填埋的方式處理,這又對環境的危害巨大,大氣、動植物、人類都將受到影響,土壤、水資源也會造成二次污染。
隨著消費逐漸升級及外賣平臺的普及化,餐飲行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以及飲料市場持續保持增長,礦泉水瓶、外賣餐盒、一次性塑料吸管等塑料制品市場需求規模勢必擴大,也會產生大量的塑料制品垃圾。不過,在目前國家“禁塑令”全面落地之際,商場、超市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等,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吸管等,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塑料制品污染。
我國實施“禁塑令”以來,可降解材料市場的需求就不斷增加,20多個省份也陸續發布了當地的“禁塑令”,可降解材料的風口再起。有機構預測,未來5年,僅外賣、快遞等三個領域可降解塑料需求將達到154.5萬噸,可降解材料的年市場規模或超270億元,需求量相比現在增長30倍以上,增長空間巨大。
在此巨大的市場空間下,近期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跨界或加碼可降解材料領域,其中不乏百億級投資。據悉,某企業自主研發推出了一種革新性、純植物、全降解的替塑材料,生產了全降解水杯、全降解餐盒、全降解碗筷等產品,同時產品鏈還在不斷的延伸,很好地滿足市場對餐飲具等環保可降解材料的需求。
隨著國內外可降解材料市場的發展,有公司正加緊建設新產能和開發新的生物降解塑料以應用于更多領域。目前在建6萬噸PBAT生產線進展順利,預計新建產能將于2021年投產。還有企業布局前景廣闊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市場,現有廠區內建設年產6萬噸PBAT生物降解塑料項目,對于滿足市場需求,搶占市場份額將發揮著重要作用。
生物降解材料還能夠通過新型回收工藝賦予它們“第二次生命”,進一步提高它們的環保水平,有效地解決污染等問題。筆者獲悉,國外科學家利用新型回收工藝將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刀、叉子和勺子等餐具變成可用的泡沫,即把可生物降解餐具置于一個充滿二氧化碳的房間,之后在腔室中加大壓力,使二氧化碳溶解到塑料中。當壓力突然被釋放時,氣體在塑料內膨脹,并將其變成泡沫。
2020年以來,國家連續推出相關政策推進、強化塑料污染治理。隨著國際、國內限塑、禁塑等環保政策的出臺,未來國內外生物降解塑料實際需求或將出現跨躍式增長,成為黃金賽道。因此,相關企業可以順勢而為,加速布局可降解材料領域,或者通過先進的工藝,再提高可降解餐飲具等環保水平,有助于增強可降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