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快遞物流業運輸網絡不斷搭建與完善,地方美食的“出圈”得以插上科技“翅膀”。在此基礎上,地方美食走向工廠化、流水線自動化生產的提檔升級發展路徑不僅為美食飄香全國各地乃至各國提供了強勁的后盾力量支持,也助推遂川板鴨、城口老臘肉、德州扒雞等地方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遂川板鴨:烘干設備與風干技術加持帶來提質增效
以選種育肥、精心喂養的地方優良品種吉安紅毛鴨為原料,經屠宰分割、腌制、定型、烤制、風烤、晾曬等工序加工后得到的遂川板鴨,有著外型美觀、爽肥鮮嫩、咸香可口等色香味形俱佳的特點,向來是備受人們喜愛的一種臘味。早年間遂川縣年加工板鴨數量就達到了800萬只、形成4億元以上產值,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
為了滿足新時期的發展需求,近年來遂川還加快板鴨生產工藝的技術升級,以傳統的腌、烤、曬與現代化生產相結合,使板鴨加工突破秋冬季加工限制。據悉,隨著引入全自動的板鴨烘干設備,烘干溫度更加精準可控的同時還將滿足板鴨批量化生產效率的提高,而且在科學技術加持下冷風風干仿冬季氣溫風干的工藝也使得板鴨能夠維持其傳統風味。
城口老臘肉:加速生產端提檔升級實現品質維穩
臘肉、香腸在很多地方都十分常見,逢年過節不少家庭現今還有著自制臘味的習慣,但像是來自重慶的城口老臘肉這樣憑借肉質精良、香味純正享譽市內外且銷至俄羅斯等國家,年銷售量可達3000噸以上的地方土特產并不多見。隨著城口老臘肉市場展現出較為可觀的前景,地方產業近年來也著力在傳統工藝基礎上應時而變,打造更符合消費市場的美味。
據了解,隨著人們更加偏好塊型、肥瘦、色澤均勻的高品質臘味,重慶一臘肉加工廠將對老臘肉原料進行一番調整,并在現有的傳統炕房熏制中增設無煙設備,確保加工過程更加環保且降低煙霧中的有害物質對臘肉品質造成的影響。同時,該廠還計劃在新廠房中匹配自動化的腌制設備、烘干設備、包裝設備等,以標準化生產實現臘肉品質維穩和檔次升級。
德州扒雞:全產業鏈格局打造品質優良好產品
位列“德州三寶”之中,又屬于山東傳統名吃的德州扒雞早在清朝就開始成為貢品呈與宮廷享用,在后續時代變遷中也以五香脫骨、肉嫩味純、香味撲鼻等優勢成為人們走親訪友、過節送禮、長途出行的好選擇。隨著全產業鏈格局的形成,也使得已有300多年發展史的傳統美食歷久彌新。
以整雞售賣的德州扒雞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引入毛雞宰殺流水線提高生產效率,在食品工藝不斷優化升級中,還相繼引入真空包裝設備、低溫殺菌技術和氣調保鮮技術等,將扒雞保質期延長以滿足人們送禮或是各地訂單的需求。現如今,德州扒雞生產更是在自動化生產線下進一步實現了從活雞屠宰到最終成品的全環節覆蓋,以嚴格的質檢、精良的工藝與配方、標準化的生產使地方美食在市場中站穩腳跟。
結語: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不同飲食文化下形成的地方美食往往有著打破時空局限的優勢,也在不斷發展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支柱力量。隨著遂川板鴨、城口老臘肉、德州扒雞等地方加工產業加速向自動化、標準化的轉型升級,也將以品質優良的產品為產業、地區發展夯實基礎。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