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長眼中,它是影響孩子身體健康的“罪魁禍首”之一;在老師眼中,它是破壞學生作息的“始作俑者”之一,它的名字就是——零食。但是你知道嗎,掌握方法,零食不但不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還能對孩子的身體發育起到輔助作用。而對于大人來說,吃對零食還能延長壽命。而這一切的關鍵,在于走出對“零食”的誤區,掌握吃零食的秘訣。
在多數人眼中,零食和垃圾食品是劃等號的,它意味著高糖、高鹽、高脂肪。但事實上,零食泛指一日三餐時間點之外的時間里所食用的食品,可以是水果、面包、乳制品等等。因此,零食并不單指油炸、膨化食品或者糖果,它同樣可以富含營養成分,為我們身體補充能量。
此外,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零食的存在對于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零食是一種調劑心情的特殊方法,尤其是在人精神狀態不好的時候,零食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例如工作之余,通過一些簡單的零食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疲憊感,看電影、電視劇的時候,零食可以讓我們的情緒更好的投入到影視作品中。此外,當我們需要社交的時候,零食也能成為一個很好的契機,拉近與對方的距離。
另一方面,正確地安排零食,有助于減輕腸胃負擔。盡管從國人的飲食習慣來說,規律的一日三餐已經可以滿足我們生理上對于營養素的需求,但是考慮到不同工作、年齡帶來的作息上、生理上的差異,三餐給不同人腸胃造成的負擔是不同的。而通過在正餐間安排零食,并適當地減少正餐的量,可以讓腸胃的工作壓力減輕,但又不至于導致饑腸轆轆。
當然,上述內容都需要建立在兩個基本前提下——好吃和營養。?相信對于任何愛吃零食的人來說,好吃都是他們選擇零食的重要標準之一,如果零食不好吃,也很難給人帶去愉悅的感覺。但是除了好吃之外,營養也非常重要。事實上,在我們日常接觸的零食中,有許多是既營養又好吃的,例如高質量的乳制品、堅果、水果等。而在近期哈爾濱醫科大學發表的研究成果中還提到,“早餐后吃點水果,晚餐后吃點奶制品的‘零食模式’,有助于延長壽命,降低全因死亡風險”。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將零食分為了4類,分別是谷物零食、淀粉零食、水果零食、乳制品零食,通過對比實驗發現,淀粉類零食不利于身體健康(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而水果零食和奶制品只要攝入得當,可以調節人體的形成代謝,還能對一些低質量飲食群體,起到補充營養、提升飲食質量的目的。
這一研究成果,對于饞嘴黨來說,無疑是一個吃零食的借口,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這個借口并不能瞎用。事實上,想要實現零食自由,除了對零食種類精挑細選,對于頻率和量的控制同樣重要。具體來說,一般建議是在保障三餐適量的情況下,在正餐間隔2h的時候食用零食。此外,堅果類一般推薦上午食用,水果相對自由,晚餐后的乳制品零食則盡量選擇發酵類的,如酸奶、發酵乳酪。另外,在每天熱量攝入合適的情況下,零食的熱量應該在總熱量占比的10%到20%之間。還要補充一點的是,上述的方案基本是建立在原產品零食和初加工零食這個前提下的,而深加工零食營養價值很低,同樣屬于少吃或者盡量別吃的那一類零食。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