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規定》修訂版,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下發新規定,監測市場前景樂觀。
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安全也是一門專門探討在食品加工、存儲、銷售等過程中確保食品衛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隱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個跨學科領域,俗話說病從口入,“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不難看出,食品安全很重要。
食品安全很重要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些食品安全監管政策。2019年5月30日,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印發了《關于印發2019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的通知》,重點提到了加強科技支撐和信息化建設。推進“互聯網+食品”監管,重點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建立重點食品追溯協作平臺,發揮“智慧監管”作用,提高食品安全風險管理能力。
不難看出,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較為重要,詳細來講,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是系統持續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監測數據及相關信息,并綜合分析、及時報告和通報的活動。其目的是為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食品安全標準制定修訂、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和交流、監督管理等提供科學支持。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規定》修訂版,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下發新規定,給食品監測帶來了新市場。
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下發新規定
據了解,2010年,為做好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根據《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衛生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局等5部門聯合制定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規定(試行)》。
隨著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法律體系與標準體系逐漸完善以及風險監測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原有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規定(試行)》已經無法滿足現在的風險監測需求。
因此,國家衛生健康委對原有規定進行了修訂,并公布新版《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規定》。《規定》一共十八條,為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作出定義,明確了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的職責以及能力建設要求,規定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內容。
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及各部門職能定位,明確衛生健康部門重點對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基線水平、標準制定修訂和風險評估專項實施風險監測;海關、市場監督管理、糧食和儲備部門根據各自職責,配合開展不同環節風險監測,給食品監測帶來了新市場。
食品監測市場前景可期
食品安全關乎健康與生命安全,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天大的事”。為消除食品安全隱患,防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監測少不了,監測食品安全,檢測設備少不了。食品安全檢測儀器主要是用來檢測、檢驗和分析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質。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在研究和應用方面取得了迅速發展,檢測技術日益趨向于高技術化、系列化、速測化、便攜化,分子技術和生物
傳感器等現代檢測技術和手段諸如快速檢驗紙片法、免疫學技術、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免疫捕獲PCR、熒光定量PCR、ATP生物發光法、微型自動熒光酶標法等)等,已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我國食品安全檢驗中。
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儀器分析的快速、靈敏、準確等特點更加明顯,進一步推動了
食品檢測儀器的發展。
最后,小編想說,食物是人們生存下去的必要條件之一,不難看出,食品質量是多么重要,對食品進行監測檢測很重要,隨著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管理新規定的下發,食品監測市場前景樂觀。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