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是技術裝備提升和組織方式創新,更體現在構建完備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鄉村產業,將現代工業標準理念和服務業人本理念引入農業農村,推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縱向延長產業鏈條,橫向拓展產業形態,助力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近日,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印發了《安徽省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對全省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鄉土特色產業、鄉村休閑旅游業、鄉村新型服務業、鄉村信息產業等六大產業,重點對農產品加工業、鄉土特色產業、鄉村休閑旅游業,以及鄉村產業融合發展進行科學謀劃,規劃期限2021-2025年。
《規劃》明確,到2025年,全省優質農產品保供能力明顯增強,鄉村產業體系更加健全,鄉村產業質量效益明顯提升,鄉村就業結構更加優化,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拓寬,鄉村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農業增加值年增長率達到2.5%左右,鄉村二三產業增加值年增長率達到8%左右,鄉村產業總產值達到2.8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達到1.8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8∶1,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
種養業方面,《規劃》指出,創新產業組織方式,推動種養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延伸拓展產業鏈,增加綠色優質產品供給,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全面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加強生豬等畜禽產能建設,提升動物疫病防控能力,推進奶業振興和漁業轉型升級。聚焦稻米、小麥、玉米、生豬、家禽、水產、中藥材、蔬菜、林特、茶葉等10大規模化主導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加快建設一批高質量的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和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依托特色品種,打造一批精品茶園、梨園、藥園、牧場等大地景觀及主題農園。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強化種業技術研發,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和良種生產能力,建立健全以產業為主導、農業企業為主體、農業生產基地為依托、集培育繁殖和推廣為一體的現代良種體系。
農產品加工業是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關鍵,也是構建農業產業鏈的核心。重點開展農產品加工業跨越提升行動,加快推進“五個一批”工程,進一步優化結構布局,建設高質量原料基地,培育壯大加工、商貿物流主體,加快技術創新和裝備升級,打造名優品牌,提升農產品加工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規劃》提出:
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調整優化糧食內部結構,穩定水稻、小麥生產面積,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攻關,大力發展優質專用糧食。實施大豆產業振興計劃,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優化玉米種植結構,推動籽粒、青貯和鮮食玉米協調發展。恢復淮河以南油菜生產,擴大花生、芝麻等油料種植。抓好蔬菜穩產保供,統籌推進城市郊區和優勢產區協調發展,構建品種互補、檔期合理、區域協調發展的供應格局。優化種植業品種結構,提升質量和效益。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完善、品種結構合理、良種繁育配套、標準化管理的綠色生態高效的種植業基地。
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按照“穩生豬、擴家禽、增牛羊”的發展方向,毫不松懈抓好生豬生產,引導生豬生產向糧食主產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建立健全疫病常態化防控機制,積極發展草食畜禽,推行“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養殖新模式。加快奶業轉型升級,建設一批優質奶源基地。加強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開發,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畜禽。
促進漁業持續健康發展。以保護資源和減量增收為重點,推進漁業結構調整。開展漁業綠色健康養殖模式攻關,合理確定湖泊和水庫等公共水域養殖規模,穩定池塘養殖,規范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提高優質特色養殖比重。加強以池塘標準化改造為核心的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加強漁業資源保護和利用,嚴格落實長江流域“十年禁漁”政策,有序推進沿淮湖泊、山區水庫、“兩淮”采煤沉陷區拆網還湖(庫)。深入開展“平安漁業示范縣”創建。
大力發展特色農林產品生產。挖掘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加快茶葉、水果、中藥材等優勢農產品發展。扎實開展特色農業綠色增長模式攻關,推進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推廣名優品種和配套適用技術。推進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加快打造一批種植規模化、設施現代化、生產標準化的道地藥材特色生產基地。促進水果、蠶桑等特色產業提檔升級,提高生產效益。實施木本油料建設工程和林業特色產業工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在農產品加工裝備方面,推進加工裝備創制。扶持一批農產品加工裝備研發機構和生產創制企業,開展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裝備研發,提高關鍵裝備國產化水平。運用智能制造、生物合成、3D打印等新技術,集成組裝一批科技含量高、適用性廣的加工工藝及配套裝備,提升農產品加工層次水平。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