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得好”向“吃得飽”的需求轉變中,糧食產業不僅要滿足基本的溫飽需求,也要進一步提升糧食質量安全、營養、健康水平。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對糧食收獲、倉儲、運輸、加工等各個關鍵點進行技術研究和攻關,是近年來我國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糧食產業高質量、高值化發展的重要方向。
我國是糧食生產與消費大國,到去年我國糧食生產已經實現糧食“十八連豐”,糧食供應穩定,儲備庫存充足,糧食安全形勢總體穩中向好。但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深,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和復雜多變的格局對國家經濟安全的沖擊增多的背景下,糧食安全仍面臨著不少新挑戰,筑牢糧食安全防線始終是至關重要的任務。
著眼于近年來我國糧食產業的基本發展脈絡,兩大基本內容值得關注——一是節糧減損、綠色儲糧;二是糧食加工趨向健康化、營養化。
其一,“節糧減損就是促增收”的說法這兩年大家應該沒少聽過,從田間地頭的糧食收割,到糧食脫殼、碾磨、裝卸、貯藏、運輸,直至觸達消費者餐桌,中間涉及到諸多環節,若是每個環節都將節糧減損貫徹起來,“無形良田”的體量十分可觀。例如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倡導的適度加工不僅將更好地保留糧食中原有的營養、減少生產加工中的碳排放,更重要的是每年糧食加工環節損失高達150億斤的情況或許將得到很好地扭轉。
與此同時,糧食貯藏也是糧食產業中一大重要環節,若糧食儲存不當,霉變、生蟲、腐敗等情況同樣會導致大量糧食損耗。針對糧食儲藏設施簡陋、儲糧方法落后等問題,近年來我國加快水冷、風冷、低溫儲糧等新技術的攻關研究,并在全國范圍內積極開展綠色儲糧標準化試點工作,推進高標準糧倉和綠色儲糧技術的應用,為糧食減損賦能。
其二,保障糧食總量穩定的同時,人們日益提升的物質需求對糧食產品有了更高的要求,市場導向驅動著產業加快技術升級。近些年,我國科研單位、糧食企業等主體在常規的主糧基礎上,加大對五谷雜糧的利用開發,雜糧饅頭、蕎麥面、玉米面條、雜糧重組米、雜糧方便面等多類型食品應運而生。為了使口感、質感粗糙的糧食能夠符合消費者口味,雙螺桿擠出技術、超微粉碎技術、高靜壓技術等不斷取得新突破,也為雜糧主食化、營養化提供了技術支撐。
另據悉,近日啟動的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 “大宗糧食加工增值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就將面向節糧減損、提質增值兩大糧食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開展技術研究,計劃建立起集低成本節能干燥、糧食精準加工、營養健康食品開發、副產物高值化利用于一體的大宗糧食加工增值關鍵技術體系,助力糧食產業轉型升級。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