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時節搶收忙,麥浪翻滾糧歸倉。從去年小麥普遍晚播的薄弱基礎,到今年夏糧喜獲豐產豐收,濮陽市糧食生產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當下夏糧收購進行時,如何讓豐收成果顆粒歸倉就成了最后的壓軸戰。
從田間地頭到糧食運輸,再到入倉存儲,如何減損是關鍵。近年來,濮陽市糧庫積極引進綠色儲糧技術工藝,配套信息智能化裝備,通過科技賦能儲糧全過程,用智慧糧倉牢牢穩住了農業豐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6月18日,開發區王助鎮周邊的幾名村民開著運糧車、滿載豐收的麥粒來到濮陽皇甫國家糧食儲備庫。不同于以往的人工檢驗、手動扒糧,在質量檢測的第一道關口,智慧糧倉就有全自動的扦樣器分層分點進行科學均勻的抽樣,精準檢取小麥容重、水分、雜質、不完善粒等各種內在指標,通過優化流程幾分鐘即可得出扦檢結果,確保了入倉準確高效、糧食優質達標。
檢驗合格后,入庫車輛就可以自動上磅,糧食入倉前的卸車、除塵、清理和輸送已全部實現自動化、機械化操作,通過升降液壓板卸車,小麥“不落地”式進倉,整個過磅過程司機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登記取號、扦樣檢驗、過磅稱重、卸糧領錢……全部實行“一卡通”,不到1小時就能辦完售糧所有事項,“錢等糧”模式更是實現了卸車即打款,“糧出手”就能“錢到手”。
糧倉只是間倉庫房?遠遠不止。
走進智慧糧倉內部,滿滿的都是“黑科技”。在濮陽皇甫國家糧食儲備庫,共有20個高大平房倉用來存儲小麥,糧食儲備倉容量達20萬噸。每個糧倉外都配置了智能化控制系統,相當于在糧倉建了“千里眼”,有高清可視探頭和337個感應器對糧堆內的溫度、濕度、蟲害、氣體含量等進行實時監測和監控,并同步顯示數據到智慧糧庫管理系統平臺上,遇到異常情況就能及時發出預警,提醒人員提前進行干預。
整個糧庫區域還配置了智能出入庫、智能辦公、智能安防等9大系統,126個高清攝像頭24小時無盲點、可追溯監控。從糧食稱重開始一直到糧食入庫、存儲、監管等每個環節,全部運用了大數據、物聯網技術,利用
傳感器自動進行糧食數據傳輸和采集,對糧庫的溫度、濕度及糧食的質量問題等情況進行全方位監督。庫區還設有專門氣象站,實時監測降水量、風速、風向、氣溫、大氣壓等,真正實現了糧食儲藏看得見、管得住。
除了能大大減輕對人工的依賴外,智慧儲糧還能保證人們吃到綠色健康的糧食。過去儲存糧食多用磷化鋁殺蟲,現在智慧糧倉通過控溫儲糧、氮氣儲糧等措施,營造恒溫恒濕環境,抑制蟲害生存繁殖,用電化學傳感器和氣調模塊實現倉內真空,防止蟲害、霉變的同時,還能最大限度地“鎖住”糧食的營養成分,確保每一粒糧食新鮮不變質,從而達到了科技儲糧、綠色儲糧的目的。
集倉儲、加工、貿易、烘干、物流為一體的現代化糧庫逐漸布局到各縣區,南樂縣備空倉容17萬噸、
輸送機117臺、檢測儀器73套,運用智能化糧庫測控平臺開啟智慧倉儲模式,助力夏糧收購喜迎好“豐景”;范縣積極探索綠色儲糧能力提升,運用內環流控溫儲糧、糧情檢測等技術,解決了糧堆“熱皮冷心”問題,以低碳環保、綠色儲糧、安全高效的智能化現代糧庫撐起全縣“糧安工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傳統糧庫向數字糧庫、智能糧庫、智慧糧庫的轉變,大大提高了全市的糧食倉儲能力,為守住百姓糧袋、端穩群眾飯碗、促進農業發展增添了更足的底氣和信心。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