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標準計劃《飼料中二甲氧芐氨嘧啶、三甲氧芐氨嘧啶和二甲氧甲基芐氨嘧啶的測定》編制完成并征求意見,時間截止到2023年7月28日。主要起草單位為四川威爾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省畜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等。
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消費者重點關注的問題,也是畜牧業、食品業研究的熱點之一。但養殖中常存在不合理使用藥物的情況、且其在動物體內代謝緩慢、殘留在肌肉組織和器官中時間較長,并可通過食物鏈傳遞,人食用后會導致抗藥性甚至毒副作用。飼料作為畜禽食物鏈的第一關鍵環節,其質量關系到畜禽產品的質量安全和人體的健康,人們長期食用含有抗菌增效劑殘留物的畜禽產品會造成對泌尿、神經等不良反應,因此必須從飼料源頭上嚴格控制該藥物的使用。
我國于2007年發布實施的《飼料中三甲氧芐氨喀啶的測定高效
液相色譜法》( GB/T 21037-2007)標準,該標準在企業和質檢機構日常檢測,農業部和地方監督抽查、風險評估和預警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該方法實施已十多年,亟需對該標準進行修訂,一是由于該方法靈敏度較低,對于痕量檢測常常低于噪聲基線,并且無法準確定性,特別是農業農村部公告194號明確提出,自2020年7月1日起,飼料生產企業停止生產含有促生長類藥物添加劑飼料添加劑(中藥類除外)的商品飼料,亟需根據當前我國飼料行業發展現狀,開展方法學研究,研究建立簡便、快速、靈敏度高、定性準確的液相色譜-串聯質譜確證方法,滿足飼料禁抗需要。
二是農業部2349號公告-8-2015《飼料中二甲氧芐氨喀啶、三甲氧芐氨咤啶和二甲氧甲基芐氨喀啶的測定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與本標準有交叉重復,建議將同種類的二甲氧芐氨傕啶和二甲氧甲基芐氨喀啶并入本國標,修訂成為可對3種增效劑既能準確定性又能準確定量標準方法,提高標準的適用性。
本文件代替GB/T 21037—2007《飼料中三甲氧芐氨咤啶的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與GB/T 21037—2007相比,除結構調整和編輯性改動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
a)更改了適用范圍(見第1章,2007年版的第1章)﹔
b)更改了檢出限和定量限(見第1章,2007年版的第1章)﹔
c)增加了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見第4章)﹔
d)更改了原理(見5.1,2007年版的第3章);
e)更改了試驗步驟(見5.5,2007年版的第7章)﹔
f)更改了精密度(見5.7,2007年版的第9章)。
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試樣中的待測物在弱堿性條件下用乙酸乙酯提取、正己烷脫脂,經混合型強陽離子交換小柱凈化,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儀測定,內標法定量。
高效液相色譜法:試樣中的待測物在弱堿性條件下用乙酸乙酯提取、正己烷脫脂,經混合型強陽離子交換小柱凈化,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定,外標法定量。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