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即將到來,粽子已經擺滿超市貨架,甜口的、咸口的,各式各樣,給消費者提供了豐富的選擇。隨著社會發展,粽子這道傳統美食在口味上、生產工藝上不斷創新,煥發新機。
粽子打破傳統口味,不斷推陳出新
粽子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是中國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咸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近年來,粽子打破傳統,不斷有新口味出現。京東超市聯合京東消費及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22京東超市新口味粽子消費趨勢報告》顯示,粽子消費個性化、品質化、高端化趨勢明顯,在售新口味粽子超過130種,鮑魚、松茸、燕窩等高端食材獲得青睞。地方菜食材的“加入”,也讓粽子口味煥新,并獲得消費者認可。其中,松茸鮮肉粽、佛跳墻粽、香辣小龍蝦粽,均以超10倍的銷量環比增幅引領新口味粽子消費新風尚。
傳統小吃機械化生產,走得更遠
粽子的口味隨著市場變化,不斷推陳出新,粽子的生產工藝也在求變。早在2007年初,真真老老公司投資200萬元,與上海一高校聯合研發粽子自動灌裝流水線,當年3月研制成功。自動灌裝裹粽工藝由
自動灌裝機按產品要求添加粽體,將粽體裝入特制的杯中,通過流水線送至員工的操作臺,裹粽員工只要將粽葉打成漏斗狀,然后將粽體倒入,成型、扎線即可。
五芳齋粽子制作技藝的第四代傳人胡建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全手工制作的粽子耗時長,費工費力,且需趁新鮮食用,僅能滿足方圓200公里內百姓的口腹之欲,這些都制約著這門傳統技藝的發展。傳統技藝的傳承,不是全盤復制,還需要在技術上進行提升。
如今,五芳齋繼承傳統技藝的同時,已走上機械化的規模生產和真空冷鏈之路。走進五芳齋產業園的粽子生產車間,各式各樣的機械化設備映入眼簾。如淘米設備承擔裹粽用米的清洗和拌制,整個潤米的時間在25分鐘左右。而粽葉的
清洗設備,擁有上下各8道毛刷,并配以水流沖洗,洗出來的粽葉干凈有亮澤。在裹粽環節,五芳齋仍靠純手工來進行品質把控。
面對傳統美食、傳統工藝,我們不能一味的全盤復制,也不能全盤打破,我們要迎合時代發展需求,將傳統技藝結合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標準化、自動化,既解放了雙手,又讓傳統美食的產量、銷量提升,更好的傳承美食。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