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度推進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渝府發〔2023〕15號,以下簡稱《意見》)已于近期印發實施。為便于社會各方面和公眾了解,現作如下解讀。
一、起草的背景
黨中央高度重視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保鮮儲藏、運輸銷售等,形成一定規模,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對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六屆二次全會決定實施千億級生態特色產業培育等“四千行動”;六屆市委常委會第7次、第8次會議要求,大力度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研究制定政策舉措;重慶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升級打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五千億級支柱產業集群。
二、起草的過程
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市農業農村委分片區召開部分區縣和企業負責人調研座談會聽取意見,組織赴廣東、山東、河南、江蘇、安徽考察學習,牽頭開展《意見》起草工作。初稿形成后,再次召開部分區縣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議征求意見,書面征求了有關市級部門和社會公眾的意見。市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成立后,根據兩次專班工作會議精神,在深入調研基礎上,進一步對《意見》進行了修改完善并征求市級相關部門意見,按程序提請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
三、主要內容
《意見》共9個部分31條。
(一)奮力開創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新局面。要求把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作為重要支柱產業來抓,創新發展思路,打造產業發展高地,健全聯農帶農利益共享機制。要求到2027年,力爭全市食品及農產品加工全產業產值達到5000億元以上,規模以上食品及農產品加工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5%以上。
(二)推進主導產業集群發展。強調優化發展布局,做強做優主導產業,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以糧油、肉蛋奶、果蔬、休閑食品、預制菜、火鍋食材、中藥材等產業為重點,推動跨越式發展。支持各區縣重點培育1個主導產業、2個輔助產業。
(三)打造功能配套完善的園區載體。提出高水平建設一批加工園區,完善園區功能配套。積極爭創中國(重慶)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創建50億元級、100億元級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示范園區20個以上,建設一批中小企業集聚區。鼓勵各區縣充分利用中心鎮糧站、廢舊學校等閑置資源建設小型食品園。
(四)培育壯大龍頭和頭部企業。主要是大力培育領軍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加快企業智能化綠色化改造,著力招大引強。重點打造100家領軍企業、100家高成長性企業、100家綜合服務保障企業和50戶上市后備企業。
(五)突出科技創新支撐。提出建立完善科技創新平臺,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實施人才培養工程。要求加強共用技術研發平臺、專業研發機構、設計賦能中心建設,強化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服務探索“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園區+產業投資基金”模式。
(六)高度重視和抓好質量品牌建設。主要是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塑造一批知名品牌,打造“爆品”“爆款”“爆點”,加強公共檢測平臺建設,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提出制定“爆品”培育計劃,力爭7大重點產業各培育2—3個年銷售額上10億元的“爆品”。
(七)促進區域協同發展。要求擴大對外交流合作,促進“一區兩群”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協同發展。引導主城都市區食品及農產品加工企業到“兩群”區縣建立原料基地,開辦加工企業。探索創新“大帶小、強帶弱”“一區多園”等園區協同發展機制,鼓勵主城都市區園區與“兩群”區縣園區聯動發展。
(八)強化綜合配套服務保障。強調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創新金融服務,強化用地用電保障,構建完善物流體系,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統籌相關資金支持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設立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生態基金,建立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用地項目庫。
(九)健全完善工作推進機制。要求強化組織領導,強化企業服務,強化督查激勵。充分發揮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作用,構建完善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將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納入市政府對區縣年度督查激勵工作措施。
在市政府印發《意見》的同時,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重慶市支持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政策》(渝府辦發〔2023〕49號),這兩個文件相互配套,共同構成全市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