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預制菜進校園”的話題引發全網熱議,許多家長擔心預制菜不新鮮,
防腐劑等過量添加、營養成分受到破壞,長期食用不利于孩子的身體健康。為此,部分家長甚至辭掉工作,專門給孩子送飯。
按照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預制菜》團體標準的定義,預制菜是指以一種或多種農產品為主要原料,運用標準化流水作業,經過分切、攪拌、調味等預加工及炒、炸等預烹調制成,并進行預包裝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依此定義,人們早就習以為常的速凍水餃、火腿腸、各類罐頭等速凍食品、速食食品,都屬于預制菜。預制菜一般可以分為四類:即食類,如八寶粥、午餐肉罐頭等;即熱類,如自熱米飯、自熱火鍋等;即烹類,如調理牛排、雞胸肉等;即配類,如免洗免切的凈菜等。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加上保鮮技術的進步,節時省力的預制菜應運而生。對于一些沒有時間做飯的年輕人來說,預制菜可以說是他們的福音,下班后買幾份預制菜回家,簡單加工后便可飽餐一頓,既節省了時間,又滿足了年輕人對生活儀式感的追求。預制菜上菜速度快、操作簡單等特點,也使其成為餐飲企業降低經營成本的一大選擇。
2022年以來,河南、山東、廣東、福建、浙江、四川等省份紛紛出臺扶持預制菜發展的政策。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提升凈菜、中央廚房等產業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今年8月,國家發改委提出培育“種養殖基地+中央廚房+冷鏈物流+餐飲門店”模式,挖掘預制菜市場潛力,加快推進預制菜基地建設。可以看出,無論是地方層面,還是國家層面,都在支持預制菜產業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預制菜近年來呈現快速發展勢頭。《2022年中國預制菜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2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4196億元,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10720億元。
那么在各級政府大力支持預制菜發展的背景下,為什么預制菜進入校園還會引發爭議呢?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家長對于預制菜的安全性、營養價值以及口味非常擔憂。
筆者了解到,許多學校引進中央廚房集中供餐模式,一般由餐飲公司實現對中小學、幼兒園的餐食集中配送。中央廚房生產預制菜區別于傳統的烹飪模式,一般采用自動化、標準化流水線作業,從原料清洗、切配到炒制、包裝都是由自動化生產線來完成,人工參與度較低,制作完成后還會經過嚴格的異物檢測程序。而傳統的學生食堂,由于需要準備的食材量大,時間緊、任務重,難免會存在菜品清洗不干凈等情況。因此,只要是按照標準嚴格執行,預制菜雖然和現炒菜在口味上有一定的差別,但營養和安全還是有所保障。
不過,預制菜進校園首先要保證家長、學生的知情權。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在2019年出臺的《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指出,學校在食品采購、食堂管理、供餐單位選擇等涉及學校集中用餐的重大事項上,應當聽取家長委員會或者學生代表大會意見,保障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在預制菜進校園之前,及時征求家長意見,后期的實施情況也要及時和家長溝通,打消家長疑慮,如此才能避免產生更多誤解。
其次,預制菜進校園,監管的力量不應該缺位。有營養學者表示,學校方面要做好食安監管和營養管理,合理規劃預制菜品類;政府監管部門應對預制菜進校園制定更加清晰的細則和標準。
例如,廣州南沙區各學校實行食品安全校長負責制,配備相應等級的食品安全管理隊伍,符合條件的配備了食品安全總監;全區中小幼食堂均為自營食堂,全面建成"互聯網+明廚亮灶",百分百面向學校和家委開通觀看權限。當地還推進落實自主經營和配餐制度,全面推行”互聯網+明廚亮灶"智慧管理:目前全區中小學幼兒園的校園食堂已實現全部自主經營,均已按要求落實陪餐制度,開展“互聯網+明廚亮灶”常態化巡查、抽查工作。
預制菜進校園之所以引起爭議,本質上是預制菜的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市面上的預制菜產品良莠不齊,普遍存在不夠新鮮、口味不佳等問題,導致家長對預制菜存在疑慮。這就需要國家制定更加嚴格、規范的標準體系,不斷提高預制菜準入門檻,將低端劣質的預制菜淘汰出局,讓健康、味美、優質的預制菜進入市場,才能保護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促使行業獲得健康、長足發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