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四川省生態環境廳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四川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的通知。
《實施方案》提出主要目標:“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與用能結構調整優化取得明顯進展,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綠色工廠和綠色工業園區,研發、示范和推廣應用一批減排效果顯著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工藝裝備產品,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體系基本形成,高
標準建設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戰略支撐區,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奠定堅實基礎。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4%,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20年下降19.5%。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和用能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重點行業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關鍵突破,綠色低碳優勢產業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在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的基礎上強化碳中和能力。工業能耗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確保全省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有條件的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率先達峰。
《實施方案》提出,聚焦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做優做強水風光、
天然氣(頁巖氣)等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壯大晶硅光伏、能源裝備等清潔能源支撐產業,加快發展動力電池、釩鈦、新能源汽車等清潔能源應用產業。加快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推進氫能“制儲輸運銷用”全鏈條發展,探索推動風光水電與氫能產業協同發展。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優勢產業深度融合。
《實施方案》指出,積極推進工業高效利用光伏、風電、水電、氫能、生物質發電等清潔能源。鼓勵氫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實現規模化應用。提升電網分布式能源消納能力和智慧化水平,鼓勵企業、園區發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多元儲能、高效熱泵、余熱余壓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促進大規模高比例消納清潔能源。
《實施方案》強調,要拓寬電能替代領域,鼓勵實施電能替代和電氣化改造。加快推進工業煤改電,因地制宜、因業施策,加快推廣應用電窯爐、
電鍋爐、電加熱等設備,開展高溫熱泵、大功率電熱儲能鍋爐等電能替代。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制定激勵政策,引導企業節約、環保、綠色、智能、有序用電。建立節約用電長效管理機制,鼓勵通過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引導企業提高用能效率。因地制宜推廣電蓄冷、蓄熱技術,加快提升充電基礎設施管理能力。完善市場引導機制,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調峰,提升電力需求側靈活性。
《實施方案》提出六項政策保障,包括:
(一)加強政策引導。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構建四川省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制定工業節能監察、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等管理辦法,推動重點領域規范發展。建立企業綠色信用等級評定機制,加大評定結果在財政、信貸、試點示范等方面的應用。完善企業資源能源消耗、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促進企業更好履行節能增效、減污降碳等社會責任。
(二)建立核算體系。支持行業、園區、企業、計量技術機構夯實統計基礎,提高工作質量,依據自身特點開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學研究,基于生命周期方法建立健全碳排放計量體系并編制計量測試標準和實施細則。推進碳排放實測技術發展,加快遙感測量、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在碳排放實測技術領域的應用,提高統計核算水平。積極參與國家、國際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推動建立更為公平合理、統一規范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體系,為后續全面深化工業領域溫室氣體減排工作提供基礎和手段。
(三)構建標準體系。發揮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引領作用,梳理和升級現有標準,對接國家標準,建立健全低碳評價、低碳認證、碳排放、能效水平、循環經濟評價等地方標準體系。強化標準實施,推進標準實施效果評價。支持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標準化專業機構等積極承擔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標準研究項目,參與國家和行業綠色低碳標準制修訂,鼓勵企業制定嚴于國家、行業、地方等標準的企業標準。
(四)強化財稅支持。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更好發揮稅收對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促進作用,支持開展低碳、節能、節水、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技術應用和改造。積極落實差別電價、階梯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發揮“綠蓉融”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作用,鼓勵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為碳減排重點領域項目提供優惠利率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企業上市融資、掛牌融資和再融資。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支持傳統行業綠色轉型、綠色低碳試點示范,加快綠色低碳產業發展。
(五)健全市場機制。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實施碳市場能力提升行動,培育壯大咨詢、檢測、核查、認證等技術服務機構和碳排放管理員隊伍,加強企業碳排放數據質量監管和配額清繳管理。積極參與建設全國用能權交易市場,完善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做好與能耗“雙控”制度的銜接。健全企業、金融機構等碳排放報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創新推廣碳披露和碳標簽。積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廣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積極推廣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第三方低碳評價、碳資產委托管理、碳排放核算等新型專業化綠色服務模式。
(六)加強對外合作。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綠色技術、綠色裝備、綠色服務、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對接交流合作,支持新能源開發龍頭企業、能源裝備生產企業等參與國際產業鏈供鏈合作。大力發展以清潔能源裝備、晶硅光伏、動力電池等為重點的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產品貿易。全面推進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合作,探索合作共建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擴大與重慶、云南、貴州等周邊省(市)合作,大力推動綠色低碳標準體系互認、信息互通、工作互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