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憑借優越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葡萄酒產業,優化產業布局,吸引專業人才聚集,不斷壯大酒莊集群,延伸產業鏈條,拉長做強葡萄與葡萄酒產業鏈,深入挖掘葡萄酒產業的綜合效益,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品牌、標準化助力鄉村振興,讓“小葡萄”串起鄉村“振興鏈”。
著力實現城鄉融合、區域協調
以葡萄酒產業為切入點,將鄉村融入縣域建設的大版圖。編制《葡萄與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等規劃方案,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一帶三谷”產業格局,帶動大辛店鎮、南王街道、劉家溝鎮等鎮街高質量發展。以丘山谷葡萄酒休閑體驗區為紐帶,連接北部城區蓬萊閣景區、南部艾山國家森林公園等旅游資源,形成山海聯動、城鄉交融全域旅游格局。
拉長產業鏈條,全產業鏈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全面啟動葡萄酒“鏈長制”,通過推進“七個一”工作機制、建設“一圖五庫”、以商引商等組合措施,壯大上中下游企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目前,以蓬萊為中心,半徑100公里以內聚集了30多個國內知名的上下游配套企業,涵蓋苗木培育、包裝物料、設計開發、橡木制品、物流運輸的產業鏈條日益完整,形成城區和鄉鎮在內總面積243.73平方公里的葡萄酒產業聚集區,產業集群效應初顯。
重點區域著力打造,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結合瓏岱酒莊、逃牛嶺酒莊等資源,挖掘木蘭溝村、榛子溝村、夏侯村等膠東村莊特色,升級公共服務,完善基礎設施,開發特色項目,將大辛店鎮丘山谷片區打造成具有葡萄酒特色的養生休閑體驗區,推進“葡萄酒產業+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傾力培育鄉村技術人才隊伍
加強產業人才培養,壯大產區人才隊伍。成立葡萄酒學院,專門培養葡萄與葡萄酒領域骨干,現已輸出專業人才1000余人。常態化開展專家服務壟上行、鄉村之星選拔等活動,培育新型農民2000余人。組織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崗位練兵等活動,持續加強葡萄酒產業高層次、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累計培養“全國技術能手”“齊魯工匠”“齊魯鄉村之星”“煙臺市首席技師”等高素質釀酒人才15名,獲評國家級、省級表彰35人。
開展“一產一院一智庫”工作,推動種植釀造技術提升。通過選聘首席專家、組建產業顧問人才庫、舉辦產業人才發展論壇等措施,匯聚葡萄種植、葡萄酒釀造、品牌培育等各領域專家、學者30余名,第一時間為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與技術支持,協助企業申請重大研發項目。近三年,累計幫助中糧長城、君頂酒莊、國賓酒莊等企業成功申請省重大研發項目3項,獲省級科研經費支持3000余萬元。
搭建人才招引平臺,持續吸引產業人才來蓬就業。先后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大學等高校設立“海外引才工作站”,積極對外宣傳蓬萊葡萄酒產業優勢及人才政策,吸引海外人才來蓬就業;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山東省葡萄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設立實習實訓、教學科研基地5個,持續加強葡萄酒產業人才交流溝通。目前,累計幫助拉菲瓏岱、逃牛嶺等酒莊引進葡萄酒產業緊缺型人才15名。
讓農民成為產業工人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實現雙向互惠。依托瓏岱、逃牛嶺、君頂、國賓等精品酒莊聚集優勢,大力推廣“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把農村分散的土地、勞動力和酒莊的資金、技術、市場等要素整合起來,建設標準化葡萄基地,推行生產經營合作化、基地建設標準化、利益風險一體化。部分酒莊吸納周邊農戶就業,并為其繳納五險一金。
政策、科技加持,減輕“看天吃飯”的不確定性。推廣釀酒葡萄政策性農業保險,有效降低雹災等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截至目前,累計理賠約650萬元。進行智慧葡萄園建設,把大數據和數據可視化技術運用到葡萄園的智慧管理上,為管理者們提供可參考的數據依據和最優化的決策,有效節約時間成本、人工成本和生產成本。開展特色氣象服務,通過發布釀酒葡萄氣象服務專報、預警特殊天氣等方式指導釀酒葡萄管理,蓬萊釀酒葡萄氣象服務入選山東省生態農業特色氣象服務示范點。
推動產業標準化、品牌化
保障優質原料供應,夯實品牌質量基礎。成功注冊“蓬萊葡萄”和“蓬萊海岸葡萄酒”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建成國家級葡萄標準化示范區,搭建蓬萊海岸葡萄酒溯源平臺。
延伸“葡萄酒+”產業鏈,打造“海岸葡萄酒”品牌。積極開發“葡萄酒+體育”“葡萄酒+旅游”“葡萄酒+會展”等特色產品,建設鄉村游、酒莊游等項目。依托風格各異的酒莊,推出多條葡萄酒旅游線路,年接待葡萄酒旅游游客突破200萬人次。聘請講師團隊赴北京、上海等16座重點城市進行葡萄酒宣講,組織企業參與春糖、秋糖等各類知名巡展,運用互聯網運營、流量運營等手段,加快實現與電商經濟、直播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融合營銷,組織企業參與國內外葡萄酒大賽。目前,蓬萊葡萄酒產品在國內外大賽累計獲得各類獎項600余項。
(吳秉宜 韓玉斌)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