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袁國鳳
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以下簡稱“上海市消保委”)日前發布的飲料瓶材質碳排調查報告(2024)顯示,PET瓶每百克材質碳排量最低值與最高值差15倍,飲用水類產品塑料瓶的每百毫升/每百克材質碳排量最低。同時,相關企業正在通過飲料瓶的回收利用、飲料瓶瓶身輕量化以及推出零碳產品、打造綠色工廠等方式,積極推進降碳減塑。“飲料瓶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它們不僅在生產過程中消耗大量資源并產生碳排放,而且在廢棄后難以降解,長期存在于環境中,對土壤、水體和生態系統構成威脅。因此,實現飲料瓶的減量化對于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上海市消保委呼吁,行業頭部企業要公示飲料瓶材質的碳排放數據,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快批準rPET材質在食品級包裝上的運用。
大容量飲料瓶更低碳環保
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大陸飲料消費額達到了2991.3億元。在塑料制品消費方面,中國家庭每年每戶消費塑料約82公斤,其中,商品伴隨包裝占比達34%。
為了解飲料瓶在碳排放方面的相關情況,去年12月—2024年6月,上海市消保委聯合上海輕工業研究所有限公司“雙碳”實驗室開展了國內首次飲料瓶材質碳排調查評估。此次調查涉及109個品牌、320件產品(含17件進口產品),其中PET類材質產品266件,鋁罐材質產品54件,基本覆蓋了上海市售飲料品牌。
調查發現,266個PET類飲料瓶樣品平均每百毫升/每百克材質碳排量約為0.035kgCO2e,中位數約為0.029kgCO2e,其中最低約為0.010kgCO2e,最高約為0.149kgCO2e。54個鋁罐飲料瓶樣品平均每百毫升/每百克材質碳排量約為0.105kgCO2e,中位數約為0.064kgCO2e,其中最低約為0.042kgCO2e,最高約為0.341kgCO2e,PET瓶每百克材質碳排量最低值與最高值相差15倍。
此次調查中評估的PET類飲料瓶樣品覆蓋了95克至2000毫升的各類容量規格,其中,小容量、中容量和大容量主要流通的規格分別為300毫升、500毫升和1000毫升。通過數據評估發現,大容量產品的平均每百毫升/每百克材質碳排量總體低于小容量產品,因此,購買大容量包裝的飲料產品更為綠色低碳。
此次調查對市面上多種不同品類的飲料產品進行了全面覆蓋,經過數據分析評估發現,不同品類的飲料產品在飲料瓶碳排放方面數據差異較大。在各品類中,飲用水類產品塑料瓶的每百毫升/每百克材質碳排量最低,乳制品和含乳飲料類最高。調查顯示,蔬果汁、咖啡飲料、乳制品和含乳飲料等高值品類的飲料瓶在PET材質克重上比同等容量的碳酸飲料、礦泉水等低值飲料類材質克重高30%—68%。產品定價對于飲料瓶材料用量影響顯著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費者對高值產品的瓶身質感要求較高,品牌方為保障消費者體驗感會增加飲料瓶材料用量。此外,輕量化瓶增加了產品運輸、搬運和儲存過程中變形的風險,品牌方為保障高值產品的完好性,也會增加飲料瓶材料用量。
飲料企業積極推進減塑工作
為應對塑料污染問題、減少飲料瓶對環境造成的重大影響,“十四五”期間,國家制定了關于飲料瓶包裝塑料減量的相關政策,設定了“到2025年實現減量10%”的目標。
目前,飲料行業在減塑降碳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此次調查發現,各大品牌積極使用PET材質,使飲料瓶更易于回收再利用。與此同時,由品牌主導的包裝回收環保行動也成為行業趨勢。如去年6月,光明乳業進一步推動環保行動,啟動了牛奶包裝回收3.0活動。此次活動不僅繼續回收牛奶紙盒,還首次將PET包裝的牛奶瓶納入回收范圍。
GB/T 18455-2022《包裝回收標志》顯示,當包裝由多種不同材質的組件構成時,需要在每一個可回收利用的包裝組件上明確標注回收標志。此次調查發現,鋁罐類飲料包裝多為一體式罐體,其可回收標識通常位于罐體的立面;而PET類飲料包裝由于包含瓶蓋、瓶身和標簽等多個部分,其可回收標識大多僅在瓶身底部標注了PET標志。總體而言,鋁罐類飲料在可回收標識的標注位置和規范性上表現更佳。
值得注意的是,輕量化是對飲料瓶減塑降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各大品牌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手段。為了解決PET飲料瓶輕量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包裝性能及體驗度下降問題,各大品牌通過包裝技術開發、瓶形優化設計等方式,逐步做到在瓶身減重的同時優化體驗。除了優化瓶身外,各大品牌也通過瓶身標簽減少、瓶蓋創新設計和集束包裝等方式進行了許多輕量化方面的探索和實踐。例如,百事推出了首款“無瓶標”百事可樂;伊利推進微發泡技術在每益添乳酸菌飲料等產品包裝上的應用。
此外,部分品牌正在探索對較有潛力的產品進行挑選和碳中和打造,有部分品牌已切實涉足零碳飲料領域。如康師傅于2022年推出的國內首款碳中和茶類飲料“純萃零糖”已被廣東省節能減排標準化促進會頒發了碳中和證書。“純萃零糖”在行業內首次提出采用茶葉自有茶園的碳匯進行碳抵消,并首次開發了茶園灌木碳減排量計算方法。
“綠色工廠”是指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廠,通過布局綠色生產體系,在各環節處把控,將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產品設計、生產節能、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每一個環節。如2022年初,達能武漢和邛崍工廠取得由國際檢測認證機構SGS頒發的PAS2060碳中和認證證書。去年,達能實現全部脈動生產工廠碳中和,并在產品上標注“來自碳中和工廠”。
多措并舉推動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鑒于此,上海市消保委一方面呼吁行業頭部企業公示飲料瓶材質的碳排放數據。另一方面,建議國家加快批準rPET材質在食品級包裝上的運用。同時,積極引導消費者選擇輕量化瓶身飲料。
“隨著消費者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全面且可比較的信息已經成為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的關鍵。”上海市消保委提出,希望飲料行業的領軍企業能夠率先公示其飲料瓶材質的碳排放數據。這一舉措不僅有助于消費者在選購飲料時做出更加科學、環保的選擇,還能在行業內樹立榜樣,推動整個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
rPET材質是由廢棄的塑料瓶經過再生加工制成的,相對于PET材料而言,其生產過程對原始石油資源的消耗較少,而且可以進行多次回收利用,因此在使用過程中可以減少碳排放。為促進rPET的生產與利用,歐盟、美國、英國均已通過立法或推行相關政策的方式,規定了PET一次性飲料容器中rPET的使用比例。“我國目前還未批準rPET食品接觸級材料的使用,但相關標準已經在制定中。”上海市消保委建議,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盡快批準rPET的使用,促進降塑減碳。
飲料瓶PET材質厚重不僅可以提升握感,也能增加產品的外觀品質感,品牌基于產品競爭力方面的考量,在高端產品的瓶身輕量化方面大多比較謹慎。因此,改變消費者認知對于推進飲料瓶瓶身輕量化至關重要。對此,上海市消保委提出,相關政府部門、消費者組織、行業組織和頭部品牌要攜手開展面向消費者的環保宣傳與環保活動,培養消費者關注瓶身材質厚度與碳排量等信息的消費習慣,倡導輕量化瓶身飲料消費新時尚。
《中國食品報》(2024年06月12日07版)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