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供吟課,茶香策睡勛。”天氣炎熱,人也變得昏昏沉沉,這時用一杯清茶解困是我國傳承千年的習慣。茶文化在我國沿襲千年,到如今,茶產業的發展更是事關富民增收、社會和諧。但在傳統事物與現代工業化碰撞時,總會出現一些困境,茶產業也不例外。目前,我國茶產業也面臨著一系列困境亟待解開。
標準化發展困難
近兩年,國內茶產業搭上“脫貧致富”的快車,種植面積和產量都有所擴大。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18個主要產茶省(自治區、直轄市)茶園面積為4597.87萬畝,較2018年同比增長4.60%,全國干毛茶產量為279.34萬噸,較2018年同比增長6.78%。雖然種植面積和產量齊升,但產業內仍面臨著發展困境。
一是市場缺乏相應的標準,茶葉生產環境無序。究竟怎樣才算好茶?要考究茶的原料、產地、顏色、氣味甚至是采摘時間,然而在這方面,國內的標準還相對欠缺。市場標準的不足也讓茶葉市場陷入定價的無序,從幾十元到幾萬元不等,這也使得企業定位不清,難以形成品牌化發展。
二是產業內機械化程度低。在傳統產業工藝中,制茶的過程一直延續手工操作,這有利于形成各地區獨特的茶加工工藝。但同時,傳統的手工工藝也存在著生產效率低下、質量稂莠不齊等弊病。并且,勞動力缺乏加上用工成本的增加,使得單純勞動力成本占據總成本的65%以上,茶農效益低下。
如何解決現有困境?
茶產業要想進一步發展,就不得不清除發展道路中的“擋路石”。首先是要建立健全茶產業的規范標準,我國現行有關茶葉標準從內容上來看包括產品標準、檢驗方法標準和包裝、貯運標識標準;從標準的適用范圍來看又可分為標準、出口商品茶標準、國內商品茶標準。但現行標準多為推薦性標準,政府還需增加強制性標準的數量,保障市場的規范化發展。
其次,茶產業也要加快機械化制茶的進程。自動化制茶設備能夠有效提高炒茶效率,同時降低勞動成本,由于減少了茶葉和人的接觸,還能自主控制茶葉中水分、粉塵等各項指標,保證了茶葉的衛生安全和品質。例如一臺自動炒茶機平均一小時可以炒制6公斤的青葉,相當于20位工人的勞動成果。
現如今,我國制茶設備發展迅速,研發的茶葉生產機械可達數十種、型號達百個以上,茶葉的初、精制加工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因此,相關生產企業也要積極引入自動化制茶設備,推進茶葉的機械化、連續化、自動化生產。并且,未來在精制環節上,制茶機械將向著體積小、售價低、更高效的方向前進,不斷降低茶葉生產成本。
小編結語:茶葉商品化程度越高,對茶葉的標準化水平和加工工藝要求也就越高,其中重要的標志就是茶葉市場標準的健全以及茶葉加工的機械化。茶產業要想促進市場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政府建立健全行業標準,企業也要引入自動化制茶設備,提升茶葉的標準化、規范化生產水平。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