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食品安全頻繁發生,嚴重影響人們身體健康,引起廣泛關注,如何對食品有效跟蹤和追溯,已成為非常迫切的性課題。隨著信息化溯源技術手段在食品安全中的應用,從生產源頭開始的可追溯體系越來越普及。據悉,北京下月起對進口冷鏈肉類、水產品實施“碼上”追溯,落實電子追溯碼賦碼、貼碼,實現“碼上”追溯管理。
近年來,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冷鏈生鮮食品的產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特別是水果、水產、乳品和酒水等進口冷鏈食品也在不斷增加。數據顯示,大約57%的消費者在進口食品上的消費金額占整體食品消費的比例超過了10%。然而,日前經證實進口冷鏈食品在冷鏈運輸條件下,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裝上存活較長時間。
為了應對來自高風險地區或國家的冷鏈食品原料和半成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進入企業或者入庫前,根據相關規定要求,應當對其外包裝進行嚴格、有效消毒。餐飲業應當對所有冷鏈食品接觸面、外包裝和用具進行經常清洗和消毒。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地方通過推廣應用“冷鏈食品追溯平臺”,通過食品溯源技術把控餐桌飲食安全。
冷鏈食品外包裝上附著病毒的消息,已多次被關注。為落實防控要求,進一步加強對進口冷鏈食品監管,近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聯合北京市商務局發布通告,推廣應用“北京市冷鏈食品追溯平臺”。11月1日起,該市進口冷鏈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均需在“北京冷鏈”中,如實上傳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產品來源等追溯數據,落實電子追溯碼賦碼、貼碼,實現“碼上”追溯管理。
不過,總體來看,目前我國冷鏈產品追溯體系不夠完整,傳統追溯系統一般只能追溯到生產企業,無法讓食品追溯全產業鏈條的各方都參與進來,做到真正的全程可追溯。不僅如此,冷鏈產品大多依托統一的中央數據庫,數據在存儲、傳輸、展示等環節可能存在效率不高或信息被篡改的問題。另外,還只能在區域內進行追溯,無法實現更大范圍內甚至市場上的食品追溯系統。
隨著科技的發展,作為一門新興的技術,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愈加深入,并加速向各個領域滲透,為數字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疊加效應和乘數效應。據悉,有企業將區鏈塊溯源技術應用到餐飲行業當中,并且不斷的在過程中進行試驗,通過區塊鏈防偽溯源二維碼,把控餐飲運輸的食材來源,為餐飲企業解決流轉不透明的問題。
區塊鏈技術具有全產業鏈條上的信息透明、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通過區塊鏈技術的特性,如產業鏈條上相關信息不可篡改,保證食品從原料到零售整條產業鏈條上的參與者相關信息具有真實性。如若將其引入冷鏈食品溯源系統中,或能夠幫助實現冷鏈食品全鏈條嚴格監控,為消費者們提供更快速、更即時、更準確的食品安全信息。
隨著“賦碼、進出掃碼、一碼到底、掃碼查詢”管理模式的實施,對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產品在京流通開展追溯管理,將做到“來源可追,去向可查”。可以說,在當下受到特殊事件的影響下,通過溯源技術對進口冷鏈產品實現“碼上”追溯管理,無疑為精準防控再添助力,切實保障人們舌尖美食安全。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