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藥產業不斷向好發展,市場不斷擴大,我國多地中藥材種植面積也開始快速增長。目前,中藥材種植已成為部分地區、特別是貧困山區調整種植業結構、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有數據顯示,全國中藥材種植面積已迫近1億畝。
隨著中醫藥產業對中藥材需求的不斷擴大,中藥材產業也開始步入轉型升級和加快提升的重要階段。但隨著人民需求層次的提升,不止對中藥材質量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藥材需求側也開始發生巨大變化,除了要滿足中成藥、中藥飲片和中藥配方顆粒等中藥工業的原料需求外,還要滿足大健康產業對中藥保健產品、藥食同源類健康食品和其他健康養生產品的多層次需求。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下,目前國內對應的中藥材生產的供給側卻存在著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
首先是中藥材生產正出現供需不平衡現象。當前,中藥材盲目引種和擴充產區的現象非常嚴重。要知道中藥材講究道地性,每味道地藥材根據其性味不同都有其道地產區。而在實際生產中,盲目引種和擴充產區的現象非常嚴重,對于價值高的藥材,各地紛紛發展,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迫使產區被動變遷,道地產區被所謂的新興產區取代,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大量存在,部分品種藥材產量很高,而藥材的合格率卻未能提高,造成大量生產資源浪費。
除此之外,在中藥材生產過程中,還存在優良品種和先進的種植加工技術推廣應用不充分,生產水平落后,單位面積的生產效能沒有得到有效釋放,中藥材產地加工條件落后,交易方式還較為原始,現代中藥材物流和市場體系還不完善等問題。
對此,業內專家認為優化加大中藥材布局監管,多措并舉倒逼產業升級,將是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任務。在這一發展階段,中藥產業需要加強行業監管,從源頭把關,規范種植、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
業內建議,中藥材發展首先應要避開法規限制、市場監管“紅線”,然后選種應適宜自然環境。其中,選擇品種的首要依據是,看是否適合當地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從省域范圍看,適宜品種區別更為突出,例如攀西地區就適宜栽培熱帶藥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藥典》等文件法規都對藥材和飲片重金屬及有害元素、農藥殘留制定了限量標準。因此,中藥材產業也要建立和完善安全性檢測方法,多方面制定中藥材與飲片中重金屬及有害元素、農藥殘留的限量標準等。
業內認為,制定出更加規范的標準,對行業來說將起到進一步促進發展作用。因此,從藥材的地質、氣候、生態條件、種質、生產技術、全程可追溯也都需要做到到標準化、規范化。同時,還需要多方面合理的管理藥材,才能種植出地道的高品質、好功效的藥材。
總之,隨著國家針對中藥材發展不斷制定規則與規范,將有利于中藥材行業更加規范、科學、合理、可持續的發展。而與此同時,我國的藥材產業也需要繼續加強創新,適當引入新的制藥技術,淘汰落后工藝,提高安全性和效果。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