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個別人造肉產品已走上國內消費者的餐桌。伴隨著資本的注入和市場的開拓,“人造肉”熱又上升到新臺階,行業逆市而上,接連發生“大事”。在人造肉風口之下,前有國外企業入局人造肉市場,近有一老牌肉制品加工企業也抑制不住“造肉”沖動,加碼人造肉市場。
近年資本的注入和市場的開拓,部分人造肉產品已走上餐桌。人造肉被認為更綠色健康的飲食生活方式,抑或是更低碳環保、健康精致,由此滿足了不少消費者的需求。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場規模約為121億美元,預計每年將以15%的復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其中,亞太地區的肉類替代品市場增速非??臁?br />
在人造肉風口之下,前有別樣肉客、肯德基、星巴克、星期零、棒約翰、漢堡王等企業紛紛入局人造肉市場,如推出“人造肉丸比薩”、植物“雞塊”、植物肉漢堡、植物肉餅以及人造牛肉食品等。后有國內人造肉企業也在積極布局,山東赫達加快推進食品級纖維素醚在植物蛋白人造肉領域的應用,東寶生物將打造全營養系列的人造肉產品等等。
而近期,某肉制品加工企業也加碼人造肉,成立了素肉產品研究所,積極開展素肉類產品的研發,目前已推出“發展素食界”植物蛋白肉等素食類產品,滿足市場對素肉產品的需求。不過,有業內人士稱,雖然人造肉處于風口中,但在未形成規?;a能力和風味口感提升之前,企業想借其實現盈利并不容易。
就市場來看,人造肉有植物肉和培養肉兩類。培養肉有更高的技術含量,在培養基內,利用取自動物體內的干細胞離體培養技術來制造肌肉組織。植物肉則是以大豆蛋白或豌豆蛋白、小麥蛋白等為原料,經過粉碎、高溫、高壓、等加工流程,使植物蛋白得到類似肌肉纖維的口感,并用合成血紅素等模擬肉類的顏色、風味與肉汁等特性。
目前,在市場上買到的“人造肉”基本都是植物肉,從各方面反饋來說,其與真肉的風味口感還是有差距。相對于真肉比較緊實的口感,人造肉的口感相對松散,肉和汁也沒有渾然一體的感覺。與此同時,人造肉在配方上還沒有固化,也沒有相應的標準,因此不能明確其是否會產生副作用。
人造肉在風味口感提升方面,有企業不斷創新升級蛋白提純技術,包括酸漿法工藝、干法工藝、新干法工藝等三種提取技術,對蛋白的提純度可達88%,使人造肉產品更健康、營養。也有科技企業采用大豆蛋白拉絲等關鍵技術,將植物蛋白分子結構重構成肉類的纖維狀結構,使人造肉的口感質地及風味接近真肉。
有報告指出,中國對人造肉類需求將在未來5年內增加200%,預計到2023年,人造肉市場規模將達到130億美元。雖說人造肉蘊藏著發展潛力,也符合健康、環保、綠色的消費趨勢,但畢竟國內人造肉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不要為了快速推廣、銷售而過多營造人造肉噱頭,而是扎實加工工藝、技術創新,不斷改進升級,提升人造肉的風味口感、營養和品質,或能更好地俘獲消費者味蕾需求。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