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牛蛙品類受到關注后,最近牛雜也成為餐飲界中的聚光點,人們甚至開始討論其是否會成為新風口。但需要注意的是,牛雜在這一階段的表現尚呈現出小眾化走向大眾化的趨勢,要想在品類爆發下把握住顯現的市場潛力,還需從核心的生產原料本身入手,以加強與上游供應鏈的合作與自身生產水平的提升增強競爭力。
所謂牛雜,即是牛舌、牛肚、牛心、牛肝、牛百葉、牛腸、牛筋等牛內臟的統稱,又被稱為“牛雜碎”。因牛雜熬煮后湯品醇正鮮美,鹵煮后口感層次較之單一的牛肉更加豐富,這類起源于老廣州的美食也得以代代相傳至今,并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美食,同時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也衍生出牛雜粉、牛雜面、牛雜火鍋、涼拌牛雜等更多吃法。
而且,相對于人們固有印象中開在街邊巷尾的“老破小”牛雜門店,當下牛雜品類正在邁入品牌化的新階段。無論是貼合年輕人消費的門店新裝潢、新選址以及與經典風味相搭配,還是牛雜連鎖餐飲品牌的大量出現,都使得這一品類煥發出年輕化新生機,由此也刺激這一市場發展。
如今,牛雜相關品類主要以小吃、快餐、火鍋為主,連鎖牛雜餐飲門店數量多則達到303家,少則如牛雜火鍋連鎖品牌也有23家。尤其是隨著近年來我國餐飲業中牛雜相關注冊企業數量持續走高,并于2020年達到4000家以上,更是顯現出牛雜品類較大的發展潛力。不過對于牛雜品類來說,其發展核心始終還在于其原料,隨著牛雜品類爆發,自然也對原料供應提出更高的需求。那么又該如何更好地保障牛雜供應滿足需求呢?
一方面,牛雜僅是肉牛屠宰加工后得到的部分產物,食材本身相對小眾且產量少,如今追求以自建供應鏈形式來補齊發展短板的餐飲發展模式并不是非常適用于處于發展階段的牛雜行業。在這一品類快速發展的當下,相對于搭建自有供應鏈,更應當加強與上游肉牛屠宰加工企業的深入合作。
畢竟屠宰場不僅會對肉牛進行嚴格檢疫檢驗,匹配的自動化屠宰生產線、分割流水線還將在標準化生產中實現高效率的屠宰、排酸、分割、氣調包裝,保障牛雜品質達到標準。同時,源頭的合作也將使肉牛分割實現更加精準的物盡其用,這有利于降低牛雜原料成本。
另一方面,牛雜現今在市場上并非像是牛肉一樣僅有單一肉品,其構成多以四到五種牛雜構成拼盤出現,在消費者對牛雜需求增長的同時,以真空包裝形式出現的生鮮冷凍牛雜、熟牛雜同樣迎來面向家庭消費端的增長期。這也意味著食品生產中將更多的應用到
殺菌設備、速凍設備、真空包裝設備等,以滿足市場多元化的需求。
隨著消費升級,越來越多的食品正迎來新一輪發展契機,以牛雜為代表的傳統風味如今處在的品類爆發期正是一大表現。面向餐飲市場端、家庭消費端對牛雜的雙重需求提升,加快夯實供應鏈基礎與生產能力也將成為產業布局發展的重要脈絡。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