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正是農忙時,多地降雨的增多顯然為收獲后需要進行晾曬處理的玉米等糧食作物帶來一定影響。為確保糧食安全,依托于各地近些年相繼搭建起來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大型烘干塔、
烘干機正對玉米產后處理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大對糧食烘干企業的補貼等一系列舉措也為確保秋收顆粒歸倉夯實基礎。
“玉米秋成曬滿場,長楊叢立守其旁”。隨著金秋十月到來,各種各樣的農作物都陸續進入豐收期,玉米作為僅次于稻谷、小麥的一大糧食作物,向來憑借在糧食供給、食品深加工與畜禽飼料等多領域應用中較高的存在感而備受關注。尤其是在2020年玉米價格一路走高的整體環境下,市場紅利驅動下無疑也為廣大的地區和農戶帶來玉米擴種擴收的信心。
在陜西榆林,通過產學研的有力結合與選育新品種、集成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等手段,當地玉米種植面積擴增四倍左右,提升至400余萬畝,每畝玉米單產平均量也提升到150公斤;在位于河南省西部的欒川縣現已有265畝玉米地,引入的二十多個玉米新品種在今秋展現出一定成效,每畝地兩成左右的增產也為地方農業產業發展帶來更為耀眼的豐收喜悅。
然而正如人們所知,玉米收獲后水分含量一般較高,并不利于直接儲存,否則容易導致發芽、霉變,影響玉米品質,所以玉米采收后多是進行剝皮、脫粒處理后開始晾曬。但就近期來看,在一片豐收景象中多地或陸續或持續的降雨顯然對玉米收獲造成一定影響,甚至在國慶節假日期間洛陽白馬寺景區為了搶抓農時,亮出了“農作物喜獲豐收需要晾曬,給您帶來不便敬請諒解”的提示。
不過由于自然晾曬中外力因素的影響往往不可控,近年來我國各地也積極搭建起糧食產后服務中心,以機械化烘干為玉米、稻谷等糧食作物收儲提供技術支持。例如在糧食生產大省山東,280家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可以為農戶們提供糧食清理、烘干、儲存、加工、銷售等一系列服務,服務中心備有的統一糧食
篩分機、低溫烘干機、烘干塔、輸送履帶等自動化機械有效的降低了農戶糧食產后加工的負擔,并進一步保障節本、減損、增效。
與此同時,利好于農戶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也離不開政策支持。近日,山東省農業農村廳下發《關于積極應對連陰雨天氣切實組織好玉米收獲等工作的通知》,對玉米收獲工作進行部署。位于淄博的桓臺縣則發布關于全力做好玉米收獲的倡議書,其中公布了12家烘干企業的地址、日烘干能力,并指出將在10月4日到15日期間對相關企業進行適當補貼,確保玉米秋收工作的有序進行。
最近一段時間玉米秋收工作進入繁忙階段,得益于自動化的烘干設備設施等糧食加工機械大范圍地應用于玉米產后收儲中,過去需要“看天”晾曬的玉米生產得以改頭換面。接下來各地仍需繼續關注天氣,并推動糧食收儲工作的平穩有序進行。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