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油煙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
但是,作為最易接觸的大氣污染物,餐飲油煙的危害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有關數據顯示,餐飲油煙中的顆粒物以PM2.5為主,其粒徑在0.01微米至10微米之間,是大氣中PM2.5直接排放源之一。食物和油在高溫反應下產生的揮發性有機物以及煙塵成分復雜,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大氣中,也是造成臭氧污染、灰霾的元兇之一。
不僅如此,由于油煙體量輕、擴散快,在低空覆蓋面積廣,其中的有害物質侵入呼吸道,會影響到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規范餐飲行業、治理油煙問題的需求非常迫切。
據不完全統計,在各地大氣污染相關投訴中,餐飲油煙都占很大比重。如重慶渝北區在近兩年大污染相關投訴中,餐飲油煙就超過五成。廣州越秀區的居民反饋中,噪聲和油煙問題也占到90%。
受飲食習慣影響,我國餐飲油煙問題由來已久,早在2016年,關于餐飲油煙污染的危害就引發過廣泛討論,要想根除絕非易事,得防治“兩手抓”。
防——標準先行,從源頭減少
餐飲服務活動,尤其是露天餐飲更易導致油煙問題。為此,成都市在2021年7月7日正式施行《成都市餐飲服務業油煙污染防治管理辦法》,提到新建、改建、擴建餐飲服務項目,應當安裝與其經營規模、烹制工藝相匹配的油煙凈化設施,或者采取其他油煙凈化措施,保證油煙達標排放,驗收之后才能投入使用。
提高油煙排放門檻,對于規范餐飲業活動起到重要作用。而對于管理難度較高的流動攤點,各地紛紛采取劃定區域集中經營的方式,統一使用環保廚具、安裝油煙
凈化設備,降低油煙排放量。
針對居民生活油煙問題,各地紛紛采取了宣講會、到戶檢測等方式。比如揚州市在7月11日開展的“綠色守護、健康常駐——餐廚油煙監測進家庭活動”,通過現場測試數據對比,讓居民直觀感受到油煙的危害,養成更為健康的烹飪習慣。
治——監測整改“一條龍”
監測為城市油煙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在今年年初,上海徐匯區就嘗試利用第三方運管實現餐飲油煙的在線監控,要求各餐飲單位接入油煙監測設備,安裝聯網后,會實時上傳數據到專門的檢測平臺。由此,監管機構能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要求對應餐飲單位作出整改。
而且,有數據做支撐,施行“一店一檔”管理,能針對不同類型的餐飲活動制定出更合理的油煙排放標準。在泉州、成都開展的餐飲油煙專項整治行動中,“摸清底數+逐一登記”頻頻出現。在處理油煙問題上,建立完整的餐飲管理檔案,便于標記重點問題以及后續的跟蹤調查。在成都雙流區,“一張清單管餐飲”的模式正在成為常態。
一直以來,如何解決餐飲油煙污染,是直接關系到廣大市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對比各地的治理措施,我們不難發現,面對餐廚油煙的“頑疾”,不僅需要“下猛藥”,“打預防針”也很重要,防和治同時進行才能有好的“療效”。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