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茶葉生產大國,幾乎各省份都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茶葉品種,例如陜西茶業就以茯磚茶等聞名,但由于傳統的茶葉加工對整個茶業發展形成制約,近年來陜西也加快推動茶業向自動化、現代化的轉型升級,制茶流程進一步規劃化、標準化也將有助于茶業發展。就此,近日陜西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就《散茶發花金花茯茶制作操作規程》團體標準征求意見,將于2021年12月03日前截止。
茯磚茶,據傳起源于陜西涇陽,是經原料處理、蒸氣漚堆、壓制定型、發花干燥、包裝等工序后得到的黑茶發酵茶。與其他黑茶有所不同的是,茯磚茶有一道“發花”工序,即是在茶磚塊發酵過程中會培養產生一種名為"冠突散襄菌”(又稱“金花”)的冠突曲霉物質。據科學研究,“金花”是一種對人有益的酵素類菌,其既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還能催化茶葉中的蛋白質、淀粉轉化為單糖,并催化多酚類化合物轉化成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具有降脂減肥、抗氧化、抑菌等功效,這就使得茯磚茶的品質、口感得到大大提升,從這個角度來看陜西茶葉具有不小的市場競爭優勢。
但從另一方面而言,雖然在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優勢支撐下陜西茶葉本身就具有較高的品質,但分散的生產和經營管理模式、延續傳統的茶葉加工方式等,都使得地方茶葉很難打響品牌。在陜西高度重視茶業發展背景下,也明確提出要通過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結構、提高茶業產業化水平、加強品牌建設等舉措,推動陜茶高質量發展。細究后發酵茶這一品類,除了打造高質量的金花茯磚茶以外,近年來結合現代化的微生物發酵控制技術將具有大產量的綠茶、紅茶等轉化成具有原茶口感,又兼具茯茶風格的散茶發花金花茯茶成為地方茶業提檔升級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隨著新的制茶工藝興起,加快形成相應的茶葉操作規程毫無疑問將為地方茯茶生產提供一份可參照的標準,使茶業邁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日前,由陜西省生物農業研究所、陜西師范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與兩家茶企共同起草的《散茶發花金花茯茶制作操作規程》團體標準完成征求意見稿編制。
據悉,該標準規定了散茶發花金花茯茶的術語和定義、要求、加工工藝流程、加工技術、質量管理、標志 標簽、包裝、運輸和貯存,適用于選用綠茶、紅茶為原料,經散茶發花發酵技術制成的散茶發花金花茯茶。同時,該標準中指出散茯茶加工工藝涵蓋經篩分、拼配、 汽蒸、接種、發花、干燥、包裝等,并在加工技術中對各環節進行明確。如毛茶應按照長短、大小、粗細、輕重的要求進行篩分;利用風選機將茶葉按比重分出正口茶、子口茶;汽蒸環節應進行2到4分鐘,以達到殺滅雜菌的目的;發花環節則對加工環境作為要求,溫度宜保持在 26℃~29℃,相對濕度宜保持在 60%~85%等等。
從茶產品的角度來看,從金花茯磚茶到散茶發花金花茯茶的轉變大有“移花接木”的意味,紅茶、綠茶等茶葉或將迎來基于安全、品質、生產周期上的多元“質”變。而伴隨著茶葉制作操作規范形成,對于地方茶葉加工而言也需加快配置一些先進的
茶葉機械,確保生產規范的精準落實,促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