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以黨建為紐帶,推動企業黨組織與鎮(街道)、村(社區)結對共建,合力推進“共富工坊”建設,打造產村融合新格局,推動村民增收、集體增富。
共富果園:魏塘街道聚焦“黨建統領·共富助跑”行動,暢通村企雙向合作共贏互利,聯合浙江雨露空間果品有限公司創新打造“雨露空間·共富果園”。通過“鎮街資源整合、企業平臺搭建、村社勞力對接”模式,集中整合置換“閑、散、亂”農戶現狀,并建立“企業派送—工坊接單”形式,幫助農民就近就業增收。今年5月疫情期間,助銷農產品51054斤,挽回菜農損失141652元,義務出動運輸車輛60余次,免費提供包裝2萬余個。“雨露空間·共富果園”自成立以來,已扶持20余家本地農戶,幫助農戶售出蔬菜及水果六萬余斤,銷售金額超153萬元。
共富農場:“農民既有土地流轉保底收入,又有經營公司收益分紅,還能繼續參與農田種植獲得勞務收入”,羅星街道鑫鋒村村民高興地說道。為拓寬農房聚集后農民增收渠道,今年以來,在羅星街道黨委的指導下,村企合作成立嘉善三合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農戶土地流轉承包為載體,建立“共富農場”。通過聘請專業的縣級專家做農業指導,提供優質種子、化肥、農藥、農業機械、農業技術等全程服務開展水稻種植、稻蝦稻鱉混養,創建“三金牌”大米,提高農業產業效益。同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拓展現代農業旅游觀光,民宿農家樂多種經營增收模式,實現1198名農民就地就業,平均年收入提升至5.2萬余元。
共富大米工坊:干窯鎮范東大米加工基地位于嘉善范東糧油果蔬專業合作社內,是生產“范東大米”的“搖籃”。范東村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構建“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的“共富大米工坊”。村里先后投資近2000萬元建設占地4.8畝的烘干育秧中心,引進糧食
烘干機以及育秧物聯網設備等40臺(套)機械設備,并實施糧食功能區提升工程,建成糧食功能區面積4578畝,提升農業基礎設施。如今村里不再有“閑人”和“閑田”,農用機械密密麻麻分布在農業生產各環節,水稻產業更是做到生產、烘干、包裝、銷售的全產業鏈模式,自2015年開始銷售以來,“范東大米”年銷售量從1萬斤增長到2021年的80萬斤,統一收購單價比散賣提升22.8%,為本村30余名村民解決就業問題,全面助力推進共同富裕建設。
共富雪菜工坊:天凝鎮依托嘉善雪菜產業化綜合體,建起集雪菜種植、集中腌制、生產加工、農事體驗、品牌銷售于一體的“共富雪菜工坊”。一方面,積極拓寬村集體經濟發展渠道,通過項目所在村和全鎮9個經濟薄弱村成立“強村共富體”,每個村以300萬元資金入股“共富雪菜工坊”,每年獲取10%的保底分紅收益,有效激活以“強”帶“弱”的共富引擎。另一方面,利用示范種植區、建設小微產業園、建立集中腌制基地等方式,引導本地800多戶雪菜種植戶向集約化方向發展,在規范古法腌制工藝的同時,實行統一腌制、統一回購、統一銷售,既保護環境又提升產品附加值。比如,農戶種植1畝雪菜可以腌制400壇,“共富雪菜工坊”統一收購單價比農戶散賣高約15%,再進行統一包裝、銷售,切實提高種植戶收入。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