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釀啤酒占據了昔日工業啤酒的半壁江山,靠工業啤酒名聞四方的啤酒行業巨頭也爭先恐后地推出精釀產品。半個月內,多家啤酒上市公司公布的半年報顯示,國內啤酒行業延續了去年的高增長勢頭,精釀啤酒成為新的增長點。
“一入精釀深似海,從此工啤是路人”。在消費升級趨勢和消費群體變化的影響下,個性化、多元化消費需求增多,代表著生活品位和自我實現的精釀啤酒迎來了發展機遇期,與此同時,精釀啤酒市場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資本競相涌入精釀啤酒賽道
近兩年,喝精釀啤酒成為一種新潮流。相比普通啤酒,精釀啤酒選取啤酒花、麥芽、酵母和純凈水等作為原料,生產周期更長,口味也更加豐富。
《2022淘寶天貓酒水行業趨勢白皮書》顯示,精釀啤酒銷售占比逐年提升,保持較好的增長態勢。2019—2021年,精釀啤酒消費規模復合增長39%,消費者數量復合增長50%。
《天貓啤酒趨勢白皮書》顯示,精釀啤酒因其風味多元越來越受到不同人群的喜愛,白啤是最受消費者歡迎的風味啤酒。根據2021年各類風味精釀啤酒供需價格帶分布,白啤3—8元可加大貨品供給;IPA(印度淡色艾爾)商品多集中于15元以上,可向8—15元轉移;修道院啤酒則在15元以上存在供給機會。
隨著國內精釀啤酒熱度的攀升,該賽道被持續關注。近年來,多家啤酒巨頭企業爭先布局精釀啤酒,在產品端加強競爭實力,如嘉士伯入股京A精釀,百威收購拳擊貓、鵝島,青島啤酒、珠江啤酒推出IPA、皮爾森等高端產品。
資本的不斷涌入下,精釀啤酒賽道不僅品牌數量快速增加,且市場規模同樣在不斷擴大。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月,精釀啤酒相關現存企業超5000家;而2021年,我國精釀啤酒新增注冊企業為1378家。與此同時,碧山村、泰山原漿、AB藝術精釀、走豈清釀、軒博精釀、慫人膽、太空精釀、TasteRoom、新零啤酒等15家精釀啤酒品牌接連在2021年獲得融資,據不完全統計,僅2021年,精釀啤酒品牌融資就超過10億元。
精釀啤酒和線下的高度適配性,以及自帶的“網紅感”,也引起了餐飲行業的興趣。海底撈、蜜雪冰城、元氣森林、星巴克、天地壹號等均紛紛跨界推出了精釀自有品牌。
此外,電商平臺依托自身渠道和供應鏈優勢,也在積極進軍精釀啤酒領域。叮咚買菜“1972農場”,主打只賣24小時的“日日鮮”精釀原漿鮮啤,而美團買菜、盒馬生鮮也相繼推出了自有品牌的精釀啤酒。
業內人士認為,電商、餐飲渠道相繼加入精釀啤酒市場,是在精釀啤酒市場不斷擴大的背景下發生的。Research&Market報告顯示,預計2022—2030年,全球精釀啤酒的復合年增長率將超過8%。中金公司預計,精釀啤酒市場在未來5年內將保持高速增長,2025年精釀啤酒市場規模將達到1342億元,占整體啤酒市場規模的17.2%。精釀啤酒的風口已經來臨,入局者的增加不僅能夠讓這個賽道獲得更多的關注,同時也能倒推國內傳統工業啤酒供應鏈加速升級。
不斷有新玩家入局精釀啤酒賽道,在資本端、產業端、渠道端及消費端的共同推動下,精釀啤酒行業已進入到高速增長、高速發展、高速擴容的節點。
主力消費人群正在轉變
興業證券研報指出,當前我國精釀啤酒消費的主力人群在逐步向90后和00后過渡,年輕化趨勢明顯。精釀啤酒迎合了年輕人對啤酒口感和味道的需求,并且以其多元化的產品在啤酒消費中滿足了消費者生活場景細分化、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女性消費群體的崛起也帶動了精釀啤酒的消費需求。
作為精釀啤酒的深度愛好者,北京某公司白領劉浩自2015年接觸到精釀以后,基本上告別了“大綠棒子”(工業啤酒)。他表示,相比工業啤酒,精釀啤酒口感醇厚,口味多元,且品牌、品類可選擇余地也越來越多,“隨著一些性價比較高的精釀品牌流入市場,會有更多的人愛上精釀啤酒。”
“酒是一種情緒化飲品,開心喝一杯,不開心也喝一杯。”新零無酒精啤酒創始人兼CEO孫曉楠表示,中國年輕一代的消費目的已經從“取悅他人”過渡到“取悅自己”,年輕消費者逐漸成為市場消費的主力軍。
筆者在走訪北京精釀酒館時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也正在加入精釀啤酒的消費大軍行列,基本上每個餐桌都有女性參與,且對果味類精釀啤酒有著強烈的喜好。相關數據顯示,線上購買精釀啤酒的男性和女性消費者的比例是4∶1,且女性消費逐年增長,增速非常可觀。“悅己、她消費、年輕力已成為趨勢,主力消費人群正在更迭。”孫曉楠說。業內人士表示,從目前來看,國內約有3億原工業啤酒用戶,客群以26—35歲為主,他們對啤酒的升級需求巨大。未來女性對精釀產品的需求也會逐步增長。
《精釀啤酒的消費者偏好分析》顯示,消費者對精釀啤酒的消費與個人消費水平存在正相關關系,月平均消費在4000元以上的消費者是精釀啤酒主要的消費人群;月平均消費在2000元以下的消費者鮮有購買精釀啤酒的習慣;在月平均消費2萬元以上的消費者中,14.52%的人每月在精釀啤酒上消費為201—500元,9.52%的人在精釀啤酒上消費大于500元。
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年輕人喝酒有個特點是,他們更追求喝得開心,不愿意被標簽化,追求自己獨特的口味和品類,精釀啤酒恰好就提供了一個更豐富的選擇。
尚未出現龍頭品牌
精釀啤酒雖然看起來前景美好,但仍有不少因素成為發展的桎梏:國內消費者對于精釀啤酒和精釀文化的了解仍然不足;缺乏成熟規范的生產標準,品牌蕪雜;由于品牌規模都較小,渠道拓展也成了難題。
目前,精釀啤酒市場依然處于高度分散、高度競爭的狀態,參與者眾多但較為分散,小微企業較多但未有龍頭品牌出現。啤酒行業營銷專家方剛表示,當下精釀啤酒市場還沒有一個統領性的品牌誕生,主要原因是精釀啤酒這個品類目前占據行業的比率仍然較小。
浙商證券研報顯示,國內的精釀啤酒滲透率和消費量還比較低。
此外,精釀啤酒在消費者認知方面需要加強。《啤酒消費習慣問卷調查》顯示,其中35.2%的消費者會選擇精釀啤酒,但6.9%消費者“沒有聽說過精釀”、38.3%的消費者“不太了解精釀,但是愿意嘗試”。
中國酒業智庫專家蔡學飛表示,消費者的啤酒品質教育存在很大的滯后性,對于習慣了傳統工業淡啤的中國消費者來說,對精釀、黑啤等新興啤酒概念的認知,還有很長的培育周期。
而對于精釀啤酒的定義,業界也有不同的聲音,目前并沒有統一的精釀啤酒定義和標準。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輕工機械協會精釀啤酒技術及設備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劉俊杰指出,目前消費者所稱的精釀啤酒,專業術語為工坊啤酒,但實際上二者并不完全等同。精釀啤酒在世界范圍內沒有統一、權威的定義,其本質是體現開放、多元和包容的啤酒文化,對于消費者而言,風格多樣、風味突出、品質優異是精釀啤酒的主要標志。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從大的市場環境來看,國內精釀啤酒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未來3—5年市場還處于一個空窗期,仍存在較大的紅利。隨著精釀啤酒的用戶教育不斷深入,市場不斷擴容,還將吸引眾多大廠及投資者、企業以及中小創業前來掘金。未來精釀啤酒行業將朝著規范化、專業化、品牌化、資本化、規模化這5個歷程去走。
(朱美喬 綜合整理)
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