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高增玉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近年來,山西省忻州市五寨縣依托“晉西北的米糧川”資源稟賦,以加快推進脫貧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在縣域中部八十里“丁字”平川,抓項目、建基地、扶龍頭,大力發展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加工型馬鈴薯、滲水地膜谷子、綠色有機甜糯玉米等縣域富民產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強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助力脫貧成果持續鞏固,鄉村振興加速推進。
在“育、繁、推”上下功夫
推動產業提標增產
以建設試驗基地為牽引,實施品種創新、技術革命、加工升級、品牌打造、經營主體培育五大提升行動,建設3000畝特色農業種植試驗示范基地,建成全國雜糧生物育種領域唯一的省級實驗室——“山西省后稷實驗室—五寨雜糧試驗示范基地”,分為甜糯玉米、雜交谷子、雜豆擴繁、中藥材4個試驗示范區。堅持試驗新品種、示范新技術,在抗旱品種篩選、種質資源挖掘和高效栽培技術推廣等方面求突破,針對性破解五寨縣雜糧品種單一、品質退化、產量下降等發展瓶頸,試驗示范175個新品種,選育出適合五寨縣種植的5個雜糧新品種,示范推廣25項新技術,為160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主推適用技術,引導6600戶脫貧戶種植主導品種,形成甜糯玉米標準化體系1個。2022年經測產,馬鈴薯單產增長200%,玉米增產33%,谷子增產25%。特別是加工型馬鈴薯平均畝產6噸,最高達7.3噸,較傳統種植增效3倍以上,創山西馬鈴薯單產紀錄。
在“種、加、銷”上做文章
推動企業提質增效
以建設產業園為抓手,健全完善以“示范種植—精深加工—線下線上銷售”為一體的產業經營模式,推進“前端”優質高產、“中端”精深加工、“后端”對接市場,全力打造特色鮮明、功能完善、鏈條完整的特色產業集聚區,促進經營主體數量做多、規模做大、實力做強,提高產業發展的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水平。
堅持規模化種植。建成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和雜糧產業園,成立甜糯玉米產業發展聯盟,培育壯大10家示范主體,全縣雜糧種植面積達48萬畝,其中加工型馬鈴薯10萬畝、甜糯玉米6.5萬畝、優質谷子3萬畝。建成現代加工型馬鈴薯種植基地,引進山西神農科技集團、藍頓旭美、內蒙古中薯薯業等馬鈴薯龍頭企業,集中流轉土地10.54萬畝,推進高性能農機裝備、高標準農田建設、高素質農民培育集成耦合。堅持標準化加工。注冊成立五寨益康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建成年加工谷子30萬噸標準化生產線;實施“中國好糧油”項目,建成萬噸雜糧倉儲中心;簽約引進雜糧種植基地、農副產品物流配送中心、豆類加工廠、米糠榨油廠、雜糧種子加工廠、雜糧面粉加工廠和魚餌、鳥飼加工廠七大優質項目,打造形成了集雜糧育種、土地托管、農技推廣、農業生產、農產品倉儲物流、農產品精深加工、食品研發、產品銷售、農業觀光旅游等于一體的現代多元化雜糧全產業鏈,推動五寨全縣“小雜糧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式發展。堅持特色化銷售。建立“互聯網+”銷售模式,完成“五寨甜糯玉米”“五寨谷子”“五寨紅蕓豆”等地理標志認證,擴大“糧裕五寨”公共品牌影響力,打響“五寨小米”品牌,新商標注冊達到10個。加工型馬鈴薯種植畝均純收入達到4400元,甜糯玉米種植加工銷售企業畝均純收入達到800元,雜糧產業園企業銷售收入達到5億元。同時,連續3年舉辦土豆花節,連續兩年舉辦康養峰會,精心打造“土豆花—康養基地—五寨溝—荷葉坪”這一精品旅游線路,叫響“康養五寨·休閑五寨”的品牌效應,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
在“聯、帶、富”上求實效
推動農民提能增收
以助農增收為目的,不斷健全“政府+企業+基地+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帶農益農利益聯結機制,把農戶嵌入到特色產業的全鏈條、各環節,通過土地流轉、崗位安置、勞務輸出等方式帶農增收,促進農田增效、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增產增效輻射一批 實施“加工型馬鈴薯、滲水地膜谷子、綠色有機甜糯玉米”有序輪作。2022年,倒茬玉米畝產700多公斤,增產150公斤左右;倒茬谷物畝產600多公斤,增產200公斤左右。“訂單農業”讓利農戶年增收3000萬元。
土地流轉帶動一批 農戶每年畝均獲得800元流轉費,涉及流轉土地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超過50萬元的達31個。就業崗位安置一批。成立4個勞務合作公司,固定崗平均每月4500元,臨時崗平均每天140元,特色產業種植收獲、加工銷售時節提供就業崗位320個,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特色產業輻射帶動一批 三大特色產業輻射帶動周邊5個鄉鎮47個村,受益農戶18625人,其中脫貧人口3394人。2022年,五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499元,同比增長6.7%;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3102元,同比增長14.4%。
下一步,五寨縣將按照全產業鏈發展思路,錨定農業強縣目標,構建涵蓋“育、繁、推、種、加、銷、游”七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連接產業鏈“斷點”,打通產業鏈“堵點”,讓特色產業扛起群眾穩定增收的“大梁”,奮力譜寫鄉村振興的五寨篇章。
我要評論